为了纪念这场刚过去不久的大雪灾,杭州市作协和野外诗人俱乐部联合主办这场诗歌朗诵会。所朗诵的作品,都是市作协会员及野外诗人俱乐部成员创作的新作。
早在今年春节前,市作协就组织会员拿起笔来,以诗歌的方式来关注这场50年不遇的雪灾,同时向那些为抗击雪灾流血流汗甚至献出生命的英雄致敬;野外诗人俱乐部也在BBS论坛上发帖,呼吁20多位成员及全国各地的诗友,写一写与雪有关的诗歌作品。
30多位诗人和十几位闻讯而来的诗歌爱好者,在杭州城西一家叫做“纯真年代”的书吧,朗读着自己创作的、与雪有关的句子。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样,这些长短句,扮演着时代的记录者、心绪的出口、还有对天灾下英雄的敬礼。
他们的诵读谈不上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些甚至连普通话都不算标准,但现场气氛却出奇地融洽。时不时穿插的调侃段子,让气氛诙谐,让听众捧腹,怎么看,这都不是一次飘着酸朽气的边缘化聚会,却更像充满时代感的雅致派对。
来的人很多,挤满了书吧三楼。既有杭州文化圈内的一些名人:浙江文学院院长盛子潮、杭州市作协主席嵇亦工、浙江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张德强、浙大艺术系教授桂迎等,也有潘维、泉子、胡人等杭州青年诗人的代表人物。
“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爱心在中国的大地上飞扬。”嵇亦工在朗诵会上说,“从古至今,没有一个诗人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面对这场大雪灾,诗人没有理由回避。”在他看来作为有知识、对社会敏感且有更深层次体验的群体,诗人应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与人生,以诗歌带给人们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如果说,上述文化人依然贴着明显的诗歌标签,那么另一些人的出现则显现出更特别的意义,他们是穿着雍容的企业家、脚踩高跟鞋的美院靓女,来自电力局的朴实员工,带着13岁女儿一起来的妈妈……“我们就住在附近,听说这里要办朗诵会就过来了。年轻时我也写过诗,后来当然是丢了。如今家庭事业都挺稳定,我却意识到丢了是会后悔的,所以带女儿来接触一下他们眼中的‘新事物’,没想到她还挺高兴。”孙西玲女士这样说,“希望80、90后的这代能把诗歌传下去,诗歌要活着,对人活着有用。”
是的,诗歌依然活着,类似这样的诗歌沙龙,杭州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都会举行。盛子潮说,他虽然不写诗,但一直喜欢诗歌,举办这样一场主题诗歌朗诵会,说明杭州青年诗人也在关注着现实生活,这是可喜的。张德强也激动地说,自1998年来,他一直担任浙江大学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学大奖赛的诗歌组评委,与校园外的青年诗人接触也多,感觉相当长的时期以来,青年诗人的创作,偏重个人化,这场主题朗诵会的举办,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青年诗人们,对现实生活更加关注,以诗歌的方式,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
市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