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引领文艺家深入生活、开阔视野,积累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促进文化互鉴,近日,上城区文联组织文艺骨干赴丽水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学习采风。

在古堰画乡,上城区文联与莲都区文联举行了文艺交流座谈会。上城区文联专职副主席张秀霞、莲都区文联副主席雷建华、上城区舞蹈家协会主席曾凯、莲都区大港头镇文联主席徐萍及上城区文艺骨干参加会议。会上,作为省级文化特派员,曾凯介绍了他立足当地实际、挖掘优势资源精心谋划的特色文化项目“古堰画乡精品演艺”,该项目结合古堰画乡浓厚的艺术氛围,以及当地群众文化和市场需求,对现有文旅资源进行整合与提升,将打造成为具有大港头村特色的文旅演艺项目,推动当地文旅深度融合,成为一幅崭新的乡村画卷。莲都区文联和上城区文联都表示非常看好和支持该项目的落地,并尽可能提供多方资源和帮助,共同赋能古堰画乡艺术与经济发展。

文艺骨干们来到古堰画乡艺术中心、文创老街及景区开展了实地参观考察,详细观看了“浙里有个‘丽水巴比松’综合艺术展”。几十年来,“丽水巴比松”以丰厚的艺术积淀为古堰画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内生文化要素,地缘绘画与地方建设共同塑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乡建”样板,不断生产出与时代同步的美学价值。艺术家们参观后不仅深受启发,也为“丽水巴比松”三十年来的坚守和创新而动容。

云和梯田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也是丽水主要的摄影采风基地。在梯田半山腰的建文影像馆九曲云环展厅,大家观摩了郑建文老师拍摄的云和梯田四季美景,也了解了他二十五年如一日蹲点拍摄云和梯田,用镜头讲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本次丽水学习采风之行,让文艺骨干们进一步加强了交流、开拓了视野,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艺术须从鲜活的生活中滋长而来,而真正能反映生活关照现实的艺术精品,需要艺术家们持之以恒地融入情感、深耕细作。
本次学习采风创作的部分作品

摄影 :陈芳 (上城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摄影:李刚 (上城区摄影家协会会员)
沁园春·丽水古堰画乡
碧水横空,绿影参天,古堰画乡。看瓯江帆影,烟波浩渺;通济堰脉,千载沧桑。诗路生香,田园如画,山水交融韵更长。登临处,望云峰叠翠,雁阵成行。
悠悠岁月流光,忆多少先贤寄梦长。叹樟荫蔽日,唐风犹在;渔舟唱晚,宋韵飞扬。艺术之乡,耕读之地,处处人文映夕阳。今朝赞,看新城崛起,再谱华章。
七律·徒步云和梯田行
步上云和梯田梁,拨开云雾见曦光。
心花怒放欣颜展,步履轻盈逸兴扬。
翠浪层层连远岫,金波点点映晴阳。
田园画卷眼前绘,醉意盈怀韵味长。
渔家傲·处州夜景
灯影摇波星欲坠,千年古堰浮烟翠。帆影穿云惊鹭起,风细细,一江碎月随涛碎。
谁唱渔歌天外坠?莲都夜色浓如醉。莫问归程何处是,且沉醉,烟波深处人同寐。
作者:王庆估(上城区文艺两新发展促进会会员)
古堰画乡采风记
“哇——太美了!”在参观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后,漫步于千年古樟群的绿荫之下,人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叹。
我作为杭州市上城区文联组织文艺骨干赴丽水古堰画乡学习采风的人员之一,参加了采风活动。参与人员中有舞蹈、作家、曲艺、摄影、书画、朗诵、文艺两新等协会成员二十人。
我们这一行人一到那边,就来了一位特别的“向导”,是莲都区文联的雷建华副主席,一位长发清癯神采飞扬的人,一眼望去,就是个艺术家。他走在前头,步履沉稳,声音不高,却每句话都有分量。他说,当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此,也是他做的讲解,他当时在这里画画,还得到了习书记的夸奖和鼓励。这话由他淡淡说来,并无一丝夸耀,倒像在说一桩家常的旧事,却让我们这些人,不觉间便对脚下这条路径,平添了一份郑重的意味。于是,我们这二十人的队伍,便静默了下来,仿佛不是来采风,倒是来赴一场与时光的幽会。
通济堰是沉默的。那一千五百年的岁月,都凝在它灰褐色的、长满了青苔与薜荔的堰身上。它不是一座死寂的坝,它是有呼吸的。那从堰间汩汩流出的,不是普通的水,是自南朝流淌至今的、滋养了万千亩良田的乳汁。我俯下身,将手探入水中,一股沁骨的凉意便顺着指尖,直抵心脾。这凉意里,有松阴的清气,有竹露的微甘,更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的厚重。同行的舞协同志,已情不自禁地在堰边舒展了身姿,她的手臂柔婉地起伏,仿佛不是在模仿水,而是她自身便化作了这堰下的一脉清流。文促会的王先生则扶着他的老花镜,几乎要将脸贴到那斑驳的石碑上去,喃喃地辨识着模糊的刻字。而我,只愿静静地站着,看那水流如何不舍昼夜地,将坚硬的时光冲刷得如此温润。
离了古堰,步入“画乡”,景致便蓦地鲜亮、活泼起来。依旧是瓯江水,岸这边却是一排临水的老街,白墙黛瓦,檐角飞翘。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随处可见的画廊与写生的学子。雷主席告诉我们,这便是肇始于早些年的“丽水巴比松”画派了。名称仿法国的巴比松,是因了一群画家,逃离巴黎,去描绘自然的、真实的乡村;而眼前的古堰画乡,竟也因了这群本土的画家,将眼前的青山、秀水、古街、帆影,一一请上了画布,从而让这片土地,获得了一个如此诗意且响亮的名号。
我们走进巴比松油画陈列馆,看那些画作。画里的瓯江,似乎比眼前的更为沉静;画里的帆影,也仿佛载着更悠远的梦。艺术这东西,真是奇妙,它从自然中汲取养分,回过头来,又为这自然镀上了一层灵光。从此,人们再看这山水,便不单是看山水了,而是在看一幅活着的、流动的画卷。同行的摄协朋友早已按捺不住,李老师的长枪短炮,王老师的无人机一下子忙碌起来,他们寻找的,想必便是那画框里定格下的人间烟火吧。
行程中,我们还特意看望了派驻莲都区大港头镇大港头村的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曾凯老师,他是杭州歌舞剧院舞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上城区舞蹈家协会主席,是我们上城的骄傲。曾凯老师气质儒雅,谈吐不凡。他说起他如何用歌剧的韵律来理解此地的流水,又如何用舞蹈的肢体语言来诠释这里的民风。听他娓娓道来,何为文化赋能,如何以文艺之火煨热一方水土的灵魂。我忽然想起通济堰的水,千年如一日,默默地灌溉;而曾老师、雷主席,以及那些“巴比松”的画家们,他们不也正是文化的灌溉者么?他们以画笔、以舞蹈、以文字,将文明的活水,引入寻常百姓的心田。这其中的精神,竟是相通的。
归程的车上,大家的兴致依旧高昂。舞协的同志在手机上比划着动作,作协的老师在小本子上疾书,曲艺的老师则热烈地讨论着站在千年大樟树下说书说相声打快板该多好。车窗外的景致,已从莲都的苍翠,渐渐换成了都市的轮廓。我闭上眼,那古堰的流水声,那画乡的色彩,那沉静而有力的讲述声,依旧在耳边心头,潺潺地流着。
这一趟采风,我们带走的,不独是相机里满满的相片,笔记本上密密的字迹,更是那被古堰之水洗涤过的一份清朗,是被画乡色彩点燃的一簇火苗。这水与火,都将静静地,沉淀到我们各自的作品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