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画笔遇见镜头,当艺术融入乡村,之江村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10月18日—26日,杭州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迎来一场艺术与乡村的深度对话——浙江省油画院“绘笔点亮乡村”创作写生活动与“会拍照的村庄”手机摄影培训班相继开展,以油画为笔、镜头为媒,为乡村注入鲜活的文化动能。在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张红的牵线推动下,艺术资源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不仅实现了摄影与油画的“破圈”融合,更探索出一条“艺术乡建”特色路径,助力之江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新画卷。

油画采风:画笔点亮乡村,定格乡土之美
“妙笔来绘之江共建人文乡村”浙江省油画院创作写生活动在之江村拉开帷幕。来自浙江省油画院的专职画师深入田间地头,以画笔记录村容村貌、村民生活与乡土文化。此次活动预计创作40至50幅油画作品,为后续油画展及艺术巡展积累素材,更通过艺术创作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浙江省油画院负责人常青教授说,“此次的采风活动,绝非简单的‘画家下乡’,而是一场艺术赋能乡村的深度实践,是一次文化与经济、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我们把画架支在稻田边、茶山里、江岸上、村民家,让村民与游客近距离感受艺术创作过程,可以亲近、可以参与的文化活动。此次创作,我们将突破传统写生模式,使油画院成为没有围墙的美育课堂。”
2024年9月,在文化特派员张红牵线搭桥下,浙江省油画院将写生创作基地落户之江村。基地的设立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源泉,更通过定期采风、作品展示等活动,将艺术资源转化为乡村文化资产,为乡村注入持续的文化活力。
手机摄影培训:镜头记录乡村,凝聚本土力量
“会拍照的村庄”乡村手机摄影培训班在之江村文艺学校火热开展。这场为期三天的培训由浙江传媒学院胡晓阳教授团队授课,吸引了村民、业态主理人、乡村梦想家、摄影爱好者及游客等40余人参与。培训以“实用+创新”为导向,通过理论讲解、现场实操、作品点评等环节,帮助学员掌握手机摄影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胡晓阳表示:“该计划以摄影为切入点,聚焦“浙江省摄影之乡”之江村,通过系统培训、创作实践、网络传播与展览展示,着力打造“会拍照的村庄”品牌形象,探索摄影助推乡村旅游与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影像点亮乡村”样本。”
结业仪式上,学员们用镜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田间的稻田、晨雾中的渔夫、充满烟火气的村庄……一幅幅作品不仅展现了之江村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更凝聚起一支“带不走”的本土摄影队伍。这支队伍将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通过社交媒体、线下展览等渠道,宣传乡村风貌、推广特色产品,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激励学员创作热情,项目特别设立“新农人摄影奖”,面向参训的学员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结业仪式上,主办方为获奖学员颁发获奖证书与结业证。



文化特派员:架起艺术与乡村的桥梁
作为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张红深入调研之江村的文化需求与资源禀赋,精准对接浙江省油画院、浙江传媒艺术设计学院等优质艺术机构,推动写生基地落户、摄影培训落地。她表示:“文化特派员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通过艺术赋能,让村民从文化受众变为参与者、创造者,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油画创作与手机摄影培训的双重赋能,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文化品位,更催生了“影像经济”“艺术旅游”等新业态。村民们发现,曾经习以为常的晨雾、稻田、老屋,如今都成了艺术创作的素材,吸引着游客慕名而来。
艺术乡建:打造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本
之江村的实践,为“艺术乡建”提供了生动注脚。通过油画与摄影的跨界融合,乡村实现了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的升华。而文化特派员制度的落地,则让艺术资源与乡村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避免了“文化下乡”的短暂性与表面化。
未来,之江村将继续深化“艺术+乡村”模式,计划推出油画主题民宿、摄影采风线路、油画与摄影乡村艺术展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放大艺术赋能效应,为乡村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