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资讯

何以江南,折桂相迎——《江南有苕溪》摘获浙江纪录片最高荣誉“丹桂奖”
  •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3日    字号【

7月22日,第九届(2024 年度)浙江省纪录片 “丹桂奖” 获奖名单公布,由杭州新假日传媒有限公司选送的作品《江南有苕溪》表现突出,摘获优秀系列短纪录片奖,同时被推荐参评 2024 年度全国优秀纪录片评选。

该片系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与杭州市余杭区文艺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由杭州新假日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为浙江首部以“河流叙事”为主题的自然生态纪录片。该片总导演兼撰稿为杭州市作协主席团委员、余杭区作协主席张海龙。

该片已于2024年12月24日在浙江电视台之江纪录频道播出;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该片CCTV-17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乡土中国》栏目首播,以此展示生态文明与良渚文明共生的浙江样本。此外,该片也入选了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纪录片协会联合推出的“跟着纪录片游浙江”2025年“诗画浙江”优秀文旅纪录片推荐片单。

图片

本片制片人赵艳华系余杭区政协委员,在她看来,余杭的“治水营城”正与苕溪有关。苕溪与钱塘江,构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两河流域”。本片以生物多样性入手,以“读懂了苕溪,你就读懂了江南”为叙事线索,解读“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文化地理基因与今日繁华密码。

江南富庶与文明的秘密,就写在苕溪流域上下五千年的治理与共生之中。苕溪为浙江八大水系北首,余杭因之设县,素有东西两源。苕溪源出天目,经杭州临安、余杭,又至湖州注入太湖。苕溪理历来为浙江要务,涸涨皆关民生,事关福佑南北。苕溪水系是太湖主要上游水源地,正与上海黄浦江构成上下游关系,一头接一尾,共饮一江水,由此又滋养了江南富庶地。良渚文明的源起,本来就与大规模协同的治水有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苕溪由此成为风雅江南的肇始地,这里也成为丝绸之源、湖笔之源、茶经之源、陶瓷之源、贡酒之源,更是科创文化之源、江海互联之源以及绿水青山之源。

苕溪虽不足千里,却因其绵延五千多年的治理而成为文明中国的最佳案例之一。万众一心共创诗画江南,进而让自然造福众生,构成活力浙江的案例与窗口。本片以苕溪两岸作为叙事场景,多维度描绘苕溪流域的前世今生,深入解读苕溪精神的当代价值。

苕溪,这条蜿蜒于浙北大地的母亲河,以其复杂的水网系统编织出一幅壮丽的生态画卷。从发源于天目山的涓涓细流,到汇入太湖的浩荡水系,苕溪不仅滋养着沿岸万物生灵,更孕育了璀璨的文明成果。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自然生态与人文发展奏响了一曲和谐共生的交响乐章。

图片

创作手记

总导演兼撰稿张海龙、执行总导演刘宁:纪录片《江南有苕溪》的核心表达是这两句话:视野之外,酝酿自然传奇:西苕溪畔有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河依旧,哺育诗画江南:东苕溪畔有良渚,实证五千年中华文明圣地。

本片从2023年开始拍摄,持续两年时间,我们的故事从苕溪源头天目山开始讲起,分为《天目》《天霖》《天澜》《天择》《天成》五集,讲了冬雪、春水、夏汛、秋兴以及万物共生的故事。

我们前前后后大概动用了二十多位摄影师,他们来自天南地北,都是多年合作的自然生态摄影师,有着多年野外摄影经验,也是央视纪录片《生态秘境》原班人马,这支队伍一直对生物多样性有热情有兴趣也有专业能力今年正值“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相当于我们就在“两山”诞生的苕溪流域拍摄了一部《生态秘境之江南有苕溪》,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次致敬。

图片


摄影阐述

摄影指导:孙昆

摄影师:孙昆 雨后青山 朱坤 许健  孙洋洋 果丁 王波 胡礼贵 王毅 伊木然江·买吾兰江 任聿石

拍摄《江南有苕溪》,对我们而言,不仅是记录一条河、一座山的自然风貌,更是一场由影像出发的自然文明探源之旅。我们沿着苕溪的水流节奏,以四季轮回为时间轴,实地走访源头、湿地、农田、湖泊、村落与城市,将流域生态与人文记忆逐一捕捉在镜头当中。

我们的拍摄始终围绕两个核心思路展开:一是聚焦“自然中的生命细节”,二是呈现“人和水的情感关系”。通过静默的长镜头展现生态节奏,以贴近人物的视角记录生活日常,让镜头成为倾听的工具,而非打扰的目光,捕捉那些人与水相依、相生的细腻瞬间。

我们相信,一条河流的动人之美,不止于自然风景,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故事与文化。因此,在影像风格上,我们追求舒缓、稳定、纯净、从容的气质,力求呈现出江南水墨画般的意韵,刻意摒弃时下短视频流行的跳剪节奏、过于饱和的色彩以及复杂的镜头运动。

在镜头选择上,我们避免使用夸张的超广角,尽量控制在24mm以上,多采用35mm与50mm镜头拍摄,以更接近人眼的自然视角与观察角度,沉浸式地感受苕溪与江南百姓之间的日常连结。

所有画面我们均以4K标准拍摄(包括航拍镜头),部分关键段落更采用6K或8K规格,为后期留足调整空间。根据不同机型采用相应的LOG伽玛设置,始终坚持全流程高码流录制,以保障画面质感和细节表现。运用如影4D -6 K摄影机在山区、林间、湿地保证镜头的平滑运动,远距离遥控拍摄野生动物。

延时拍摄,涵盖了大量植物生长、季节变换与生态环境的画面,仅仅一棵天目铁树的落叶与萌芽,我们就历时一年。无论是移动延时还是定点延时,场景搭建与前期筹备都成为拍摄成败的关键。声音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声音采样,尤其是对同一音源的多重采集,力求在声画结合中还原真实生态氛围。我们特别注重在镜头中采集三大频段的动态声场,使影像不仅可视,而且更可感。

期待观众在观看这部作品时,不仅“看见”江南的山水,更能“听见”苕溪的呼吸,感受那条“自有天地有此溪”的文明之河,仍在当代缓缓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