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杭州市文联、新媒体视听排行榜高校联盟主办,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杭州市网络作家协会、杭州师范大学国际网络文艺研究中心承办,以“新时代文艺逐浪——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艺”为主题的第六届杭州青年批评家日顺利举办。
主会场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郝向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杭州市文联副主席王臻,浙报集团编委、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主任管哲晖,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以及欧阳友权、陈定家、范志忠、洪治纲、刘江伟、汤哲声、夏烈、戴清、许苗苗、卢炜、齐伟等专家学者和杭州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青年网络文艺创作者共7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大众文艺、特别是网络文艺的时代定位与创新路径,研讨其在新时代、新文艺中的坐标定位和价值引领。
活动现场
杭州青年批评家日活动自2017年来已开展5届,在培养杭州文艺评论人才,引导杭州文艺高质量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已成为杭州文艺评论界的重要品牌活动。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郝向宏强调,新大众文艺的根本底色就是“人民性”,其体现在技术赋能下文艺创作与传播的深刻变革,网络文艺需坚持精品化创作导向,深化理论评论体系建设,构建“创意涌流、技术赋能”新大众文艺的健康生态。杭州市文联副主席王臻指出,本次交流研讨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推进新文艺发展的“思想盛会”,也是杭州打造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杭州新文艺高地的具体实践。当前以网络文学、微短剧、网络影视、数字音乐等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正以蓬勃之势打破传统边界,以“青年批评家日”等品牌,以“破茧成蝶”的创新活力重塑文艺生态格局,构建新时代的“精神家园”。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强调:“微短剧以‘时长短、题材活’的优势,正成为连接大众的文化新桥梁。红果的‘免费+广告分账’模式,既降低用户观看门槛,让优质内容飞入千家万户;又通过收益与质量挂钩,赋能创作者深耕精品,推动行业从流量竞争转向品质跃升。”
活动现场揭晓了2024年度新媒体视听排行榜终评榜单。该榜单由中国传媒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六所高校的影视传媒学院师生联合评选,覆盖网络剧、微短剧、短视频作者及演员四大类别,共30余部(人)作品入选。在专题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艺的关系、理论内涵及产业生态展开深度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新大众文艺的高质量发展需平衡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在守正创新中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格局。
专题交流研讨
活动中,新媒体视听排行榜高校联盟发布《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指出行业已步入“融合+精品”新阶段:第一,市场规模突破634亿元,用户规模达6.96亿,覆盖68.4%网民,从年轻人主导扩展至全年龄段,“银发剧场”占比显著提升;第二,内容形态实现跃迁,平台从“拼流量”转向“重品质”,红果短剧“果燃计划”出品的《祈安澜》《舞动敦煌》等作品成为“短剧+文旅”“短剧+非遗”融合典范;第三,社会价值持续深化,微短剧创造直接就业岗位21.9万个,带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西安、杭州等地加速建设“微短剧之都”。在优秀网络文艺作品研讨环节聚焦两部“浙产精品”:《化蝶》融合越剧元素与非遗,以情感共鸣实现传统文化“破圈”,入选浙江省“微短剧里看非遗”推荐片单;《燎原之重回1938》以历史题材为基底,通过青年视角重构红色记忆,展现短剧在主流价值表达上的创新潜力。大家一致认为,在政策规范与技术赋能的双重驱动下,微短剧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先锋形态,将持续释放文化创新活力,为中华文化新辉煌注入时代动能。
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烈发布成果
本次青年批评家日邀请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央媒专家以及浙江广电集团、红果短剧等行业头部平台代表和网络文艺制作方代表,构建起“理论研究——创作实践——传播推广”的全链条交流平台。
6月25日下午,与会青年文艺家代表参加了推动浙江新大众文艺高质量发展调研研讨,杭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朱荣兴,杭州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何兴桃和夏烈、烽火戏诸侯、沈荣等代表杭州文艺界就新大众文艺生态、区域文化资源转化、产业集群建设等话题建言献策。27日上午,部分杭州青年评论家还参加了中国网络文学的世界传播和影响研究专题研讨,探讨网络文学在国际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与挑战,进一步拓展网络文艺的国际视野。
中国网络文学的世界传播和影响研究专题研讨现场
此次杭州青年批评家日以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并重的模式,为开展文艺评论提供了兼具高度与温度的思考,更通过跨界对话与思想碰撞,为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艺的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更多可能性。参加本次活动的青年文艺家们纷纷表示,在政策规范与技术赋能的双重驱动下,新大众文艺将会持续释放文化创新活力,大家期待今后加强交流合作,让文艺创作与评论良好互动,共同开创新时代新大众文艺创新发展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