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18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杭州市文联承办的中国文联2025年“文艺两新”行风建设培训班在浙江杭州举办。美术、民间文艺、摄影、书法4个艺术门类百余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现场
本次培训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中国文联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不断强化对“文艺两新”的团结引领,努力实现修身与创作共进、人品与艺品齐升,共同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学员们通过聆听授课、经验交流、分组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职责使命的认识,增进了对《中国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的理解。
>> 名家授课宣讲:培根铸魂,正本清源
本次培训邀请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中国评协副主席张德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曹刚进行授课。在文艺名家宣讲环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中国书协副主席张继向学员们倾情讲述坚守艺术理想、潜心创作耕耘的心路历程。专家学者和文艺名家的授课、宣讲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既高屋建瓴又感人至深,为“文艺两新”学员的从艺之路做出示范性指引。浙江省各地市文联、杭州市各区县市文联、杭州市文联直属各文艺家协会等单位负责人,以及杭州市部分文艺工作者代表聆听宣讲。
许江分享了作为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亲历者的感悟,并结合经典美术作品,从“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作为主体所生发出来的内生特点”“中国文化精神不仅活在传统中,更活在日常生活中”“中国文化精神不仅活在可见的现象中,更活在不可见的深处”“中国文化精神不仅活在一己的感受中,更活在共同的集体经验与历史情怀中”4个方面,充满诗意地讲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征候。许江提出,要珍视中国文化的固有精神,把握它的根源性力量,并将其还原到当代生活的沃土之中。张德祥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认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是对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延伸,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担负起新的使命。曹刚从哲学和伦理学层面探寻“文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自我修养”背后的逻辑。他提出,艺术创作不仅塑造自我,还会塑造别人,因此文艺工作者应着力构建好自己的精神世界、意义世界、道德世界,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艺术作品。
许江授课 张德祥授课 曹刚授课
在文艺名家宣讲活动现场,当李舸讲述2020年初带领中国摄协小分队深入武汉、为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4万余名医疗队员拍摄现场肖像的故事时,很多学员都流下了眼泪。“摄影的力量绝不仅是为了好看和感官愉悦,更要用人格和风范去表达对人性的尊重和敬畏,坚持一种高贵的文化气节和学术操守。”李舸认为,只要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摄影工作者就应该冲到最前线,传播真相、解疑释惑、凝心聚力,这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记者基本的职业操守。张继以“守正创新 不负时代”为题,分享了他诗书画印的创作心得。他说:“我始终怀抱着一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激情创作的火热之心,寒暑无间甚至通宵达旦,力争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对传统、时代及个性关系的思考。”张继在展示“沧海·兵道——张继诗书画印作品展”作品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中“止戈为武”“安不忘危”“富国强兵”“善谋争胜”等理念,具有历久弥新之重要价值。作为书法工作者,要将其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向世人展示。两位文艺名家的精神境界和创作操守,让学员们深感敬佩、深受触动。
李舸宣讲 张继宣讲
活动现场,中国文联宣讲团向浙江省文联、杭州市文联赠送了《攀登之路——文艺名家宣讲文稿摘编》一书。中国美术学院学生代表及部分杭州文艺工作者现场聆听了宣讲。
>> 学员交流心得:崇德尚艺,共话新风
4月15日晚,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组织召开“文艺两新”调研座谈会,浙江省和杭州市文联主要负责同志、浙江省市县(区)三级“文艺两新”组织负责人、“文艺两新”工作者和培训班学员代表32人参加座谈。大家围绕“‘文艺两新’在生存和发展中的优势和困难”等议题展开讨论,就做好“文艺两新”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本次培训还专门组织学员分组讨论,大家结合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特点,积极思考、深入交流,收获了诸多感悟。
“文艺两新”调研座谈会
深圳市大芬美术馆艺术总监卢伟旋表达了美术小组学员共同的心声:“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份责任的觉醒。”他说,通过此次学习,更加深刻地确定美术的价值不仅在于绘画语言技巧的突破,更在于传递时代精神、回应人民需求,应探索深耕中国文化精神与当下生活进行创作实践。来自北京宋庄的“文艺两新”美术工作者孙绿绿谈道,美术作品常陷入原创性争议,但凡是深扎生活、潜心创作的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通常不会出现抄袭争议。美术家应该认清时代赋予的机遇,通过美术创作为人民发声,反映时代风貌。
美术小组分组讨论
民间文艺小组学员的作品涉及木雕、泥塑、陶瓷、面塑、紫砂、剪纸等鲜活生动的艺术样式,大家讨论格外热烈。景德镇诚德轩瓷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歆悦谈道,做人与做瓷相同,胎骨要正、釉色要纯,“我们不仅要锤炼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守正创新中延绵中华文脉”。在海南大伟雕艺博物馆艺术总监吴孔德看来,文艺要塑造人心,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民间文艺小组分组讨论
“镜头的价值,在于捕捉时代褶皱里的人性光芒”,摄影小组学员、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颜劲松结合创作经历谈道,文艺工作者是时代的“数据采集者”,要带着温度与责任感,用作品记录时代的人间烟火,让算法驱动的世界依然葆有情感的刻度。同为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在杭州艺创小镇开办摄影工作室的徐淑凯连续4年对中国摩崖石刻进行拍摄,并用散点透视原理制作成长卷,形成移步异景的独特的中国游走式观看体验。他表示,通过培训,不仅对“立德于心”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角度坚定了创作的初心。
摄影小组分组讨论
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获得者程志宏领悟到,“守正”不只是守住经典,也包括守住道德底线。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者李梅军谈道,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呈现,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书法工作者应始终坚守“书以载道”的初心,扎根人民,弘扬真善美,让千年翰墨焕发新活力。书法组学员一致认为,要坚持为人民书写,从“展厅价值”向“社会价值”倾斜,让书法作品真正走进学校、乡村、企业,服务人民群众。
书法小组分组讨论
>> 深入创新现场:以文化人,拥抱科技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和生态文明之都,拥有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古老的吴越文化与蓬勃的数字经济相得益彰。近两年,《黑神话:悟空》七年磨一剑惊艳亮相、“杭州六小龙”横空出世,杭州文艺更加引人注目。培训中,学员们实地观摩了由中国美术学院策展的《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亲身感受文艺与科技融合的鲜活案例;走进杭州市西湖区艺创小镇、滨江区物联网小镇智慧e谷、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实地体察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为杭州文艺带来的蓬勃气象。这不仅让学员们开阔了视野,更激起学员关于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的诸多思考。
在数字化浪潮下,AI创作、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形态正在影响着文艺生态。在书法工作者牛尔惠看来,作为“文艺两新”,既要拥抱技术变革、利用数字手段拓宽艺术表达边界,又要警惕技术对艺术本真的消解,“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案例,证明技术可以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未来我将尝试在创作中合理运用科技手段,但要确保技术创新服务于艺术表达,而非本末倒置”。颜劲松认为,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恰似文艺创作中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关系。文艺创作应在技术迭代中守住“以文化人”的本质——让赛博空间的虚拟世界,始终流淌着现实人间的真善美。
学员代表发言
学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培训为新的起点,深入传统、扎根人民、拥抱时代,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崇德尚艺的行业风气。
摄影:孙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