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中国作协副主席、杭州市文联名誉主席、著名作家麦家在英国牛津文学节上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作为麦家英国文学之旅的最后一站,牛津的分享会座无虚席。许多读者携带英文版小说,在讲座结束后排队等待签名。主办方准备的麦家作品早早被销售一空,许多读者甚至只能买图书馆的布袋代替书本签名。
牛津文学节麦家分享会现场
不久前,麦家作品《人生海海》英文版“The Colonel and the Eunuch”(《上校和太监》)在英国出版。自3月中旬起,麦家赴英国开展为期3周的文学驻留活动,分别受邀前往了伦敦、格拉斯哥、爱丁堡、剑桥、牛津等地举行了10余场对谈会、分享会,与当地译者、汉学家、学生、读者等深度交流。
读者带着《人生海海》英文版来到分享会现场
“人人都爱你,忘掉是非吧”
整个伦敦的三月,中国文学的含量超浓。3月18日,伦敦书展的中国余温还未散去,伦敦读书会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中文系携手邀请麦家,和近百位读者共同度过了难忘的两个小时。
麦家在伦敦亚非学院分享会现场
在这场被当地媒体记者评价“人情味儿最浓、现场感动程度最高和距离最近”的线下读书分享会上,麦家从谍战三部曲聊到远离又回归的故乡,从不幸的童年聊到痛苦中触到的灵魂,现场时而爆发出欢笑,时而有触动心弦的沉默,高水平的翻译为中外读者带来独有的交流与感动。讲厅坐得满满当当,现场除了中文读者,还有不少外国面孔。 在问答环节,麦家十年忠粉,一位身着黑色皮衣的女生起身,一气呵成一篇口述小作文,热情表达对麦家的喜爱,麦家也给予最真诚的回应,“高手在民间,我陶醉在幸福中”。作家与读者惺惺相惜的双向奔赴,感动现场众多读者。 不少读者反馈,读完《人生海海》后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悲怆,麦家说,“在苦难面前,人的灵魂会突然出现”,生产痛苦的目的是为了看见自己的灵魂,痛苦上来了,灵魂也跟着上来了。而文学像春风,也许看了一本书本身不会即刻产生作用,但慢慢和文学交朋友,内心会被滋润,变得柔软,有弹性,在遇到残酷、坚硬和阴冷的东西时,不会被伤害,这便是文艺魅力所在。 长达两个小时的座谈结束后,麦家与每一位捧着书前来的读者交流、合影留念。一位读者问道:“老师,我就是您说的那种被人白一眼就会感到自卑的人,您能不能送我一句祝福?”麦家在短暂的沉默后,说:“人人都爱你,忘掉是非吧。”
“讲故事的人,是从月亮上走下来的人”
在爱丁堡的“苏格拉讲故事中心”(Scottish Storytelling Centre)分享会上,麦家与曾在中国生活过,并对中国文化充满热情的詹姆斯·布洛迪展开了一场对话。
麦家在爱丁堡“苏格兰讲故事大会”
这个充满诗意的场所唤起了作家内心那奇幻的想象。麦家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来到这里感到非常亲切,因为这个地方原本就是一个讲故事的地方。这个地球上首先有了山,然后有了人,我常想,人在夜晚当中是怎么度过的?我想最初的人类,他们肯定是在皎洁的月光下,在讲故事中度过的。因为他们那个年代没有书籍,没有互联网,故事便成了他们唯一的陪伴。那故事是怎么来的?我想有一半也许是他们的人生经验或者说是心里想出来的,还有一半是他们眼睛看到的。他们看到的大山,有的变成了老虎,有的像一条龙……我经常形容一个讲故事的人,仿佛是一个从月亮上走下来的人。每一个讲故事的人都在让夜晚变得更加明亮,让我们心中的黑暗渐渐淡去。” 布洛迪请麦家谈谈《人生海海》中动物的象征意义,特别是主人公上校养的那两只猫。麦家解释,这两只猫的灵感源自他童年时听来的一个故事——据说猫有九条命。于是,他便让命途多舛的主人公养了两只猫,以赋予他顽强的生命力和九死一生的命运。麦家认为,《人生海海》不仅是一个男人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生苦难与成长的故事:讲述一个人在困境中如何顽强求生,如何在苦难中屹立不倒。上校的一生颠沛流离,跌宕起伏,令人心碎。麦家希望,这个令人潸然泪下的上校形象,能为读者指引方向,让大家在面对人生种种挑战时,能够拥有一定的主动权,使各自的人生多一抹阳光,少一些阴霾。
麦家签售见面会现场
和大多数小说创作者一样,麦家在动笔之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比如查阅资料,采访那个年代的人等。但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相对简单的工作。对创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与笔下的人物建立感情连接,甚至达到“共生共养”的境地。他认为,作者与人物之间要么如恋人般充满爱意,要么如仇人般憎恨。面对几百名观众,麦家坦言:小说家笔下的作品,往往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关系不大,却与他们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他强调:“我写的不是我的经历,而是我的精神。”这句话也道出了他创作的本质——小说并非现实生活的简单投射,而是作家内心情感与精神的凝结。
麦家在爱丁堡大学和同学们见面
信仰,是麦家作品永恒的主题。在《人生海海》中,上校始终坚守心中那份信仰,不愿向现实低头。上校的一生仿佛是一曲信仰的绝唱,用生命诠释了英雄主义虽被碾碎,但信仰不曾泯灭。 当现场观众问麦家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时,麦家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文字”。他解释:“即使在乡村,一个目不识丁的家庭,到了春节门前照样会贴上春联,甚至猪圈里也贴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样的对联,这正是中国人对文字的信仰。”
英国:麦家文学第二次出发的起点
在格拉斯哥大学,因为订票的同学太多,主办方改了两次场地,最后换到能容纳300多人的最大会场。麦家在英国受到热捧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英国可谓麦家作品“出海”的第一站:2014年,小说《解密》第一次被翻译成英文出版,在英国广受赞誉,一炮而红。《经济学人》将其评为当年的最佳十部小说之一,《每日电讯报》则在后来将之加入历史上最佳的20部间谍小说之列。
麦家在格拉斯哥大学分享会现场
但鲜为人知的是,英国不仅是英语世界“麦家热”的起点,也是他文学第二次出发的起点。麦家透露,第一次到英国时,他正处于小说家生涯的挣扎时刻——当时《解密》《风声》和《暗算》“谍战三部曲”在国内炙手可热,却让他怀疑起自己的创作,也对“谍战文学之父”的桂冠不以为然。“我写下的每个字都带来了超过想象太多的名利,甚至没写下的字都可以变成金钱。”麦家说,当时甚至有人拎着麻袋出现在他家门口,袋子鼓鼓囊囊地塞着三百万现金,而对方要求的,只是让他署名一个已经写完的剧本。 这未写下字就带来的财富仿佛令人迷醉的琼浆,却也如同一阵尖锐的警钟——麦家意识到,自己步入了危险的境地。“如果写作会给我带来这样的风险,让我在名利里迷失,那么不写也罢。”这警示竟然让他决定离开谍战小说这个领域,一度无法找到方向,甚至停笔三年。 在他辍耕之际,《解密》在英语世界引发热潮,让麦家第一次踏上英国的土地。将其作品收录入“当代经典”的企鹅出版社安排了大量的采访和报道,来自各家英语世界的镁光灯照射在这位从江南山中走出的作家身上,一种为国增光的荣幸油然而生。他再次意识到,过去的停笔没有意义。“我需要继续写作下去,让世界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麦家自述,他正是在伦敦下榻的酒店里决定要写作“故乡三部曲”的。与谍战小说不同,“故乡三部曲”的原型不再是暗影中听惊雷的谍报天才们,而是生活中一个个平凡而真实的中国人。他希望这些人物能够激起更多的共鸣、让更多的读者感同身受。
麦家每到一站,都引发中外读者排队签名
“故乡三部曲”确实打动了更多读者,其第一部《人生海海》创下了奇迹般的410万册销量,让麦家再次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无数读者对其中的“上校”和“父亲”形象津津乐道,而麦家认为,这些形象让读者共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并非具体的人,而是代表中国一代人的符号,也是他这一代人精神上的父亲。这位父亲在时代的风浪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但仍然高贵地活着,不出卖灵魂,而用拼搏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正如当代中国的投影——在数十年的动荡后,仍筚路蓝缕,骄傲地用拼搏换取今日国际舞台上的尊严。 当暮色漫过楼宇,当英语读者摩挲着中文音译的“Mai Jia”签名时,某种超越文本的对话已然形成。这位曾用日记本对抗时代重压的作家,如今以小说为舟,将中国人的精神影像摆渡至世界码头。十年前,麦家在英国选择了重新出发,如今更多读者期待今日他的重访能激起江南山野与泰晤士河畔泛起更多文学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