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资讯

梁锦波:传承经典 意在笔先
  •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8日    字号【



编者按:近日,《杭州日报·艺术典藏》专访杭州青年艺术家梁锦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梁锦波的生活、工作与笔墨纸砚紧密相连,书法已深深融入他的精神世界。“审美居先,以美育人。”身为一名书法教师的他,主张在教学中注重经典传承与创新思维并举,启发学生思考和创造,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在现代中孕育新意。梁锦波认为,只有实现教学相长,书法教学与创作才能不断取得进步,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1.jpg

梁锦波,1979年5月出生,浙江新昌人,定居杭州。现为全国书法“蒲公英计划”名师团名师、浙江省书法篆刻100家、杭州市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曾入展五、七、八、九届“陆维钊奖”中青展,九、十、十一届“沙孟海奖”全浙展,“贺知章杯”全国书法篆刻展等。

1.请问你是如何踏入书法领域的?能否与我们分享艺术给您带来了哪些特别的吸引力或精神滋养?

师范毕业汇报展被学校评定为书法十佳,并且名列榜首。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也坚定了今后踏入书法领域的决心,走上工作岗位后力排万难一直笔耕不辍。2013年7月底,我成为了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的一员,在陈振濂教授及团队的引领下,开始真正踏上书法领域。

书法是中国文化精髓中的精髓,我的书法学习史,也是精神成长史。我的工作精神、工作风格甚至为人处世也深深烙上了书法印记。近30年来,我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笔墨纸砚相伴,书法早已融入我的精神世界。品读中国书法史,为那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所感动、所折服。临习的商周金文大篆、魏晋摩崖碑版、唐宋书法经典,无一不震撼我的灵魂,让我的内心有了皈依。


2.在书法教学中,你是如何看待书法经典传承和创新思维培养的?

陈振濂教授一直倡导审美居先、爱上书法,这也是我一如既往的书法教学追求:注重经典欣赏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通过书法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高度。让经典成为他们书法进阶的营养源泉,并逐渐爱上书法,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在解读经典深入经典时,启发式追问是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策略。如何看待历代经典?是圣旨、例子还是引子?历代经典不是唯一是之一。沿着前人创造经典的路往前走,还可以诞生更多的经典。在师生结伴同行的过程中,教师是先行者,学生不一定是从属者。学生的创造潜力无比巨大,甚至可以超越老师。传承经典和创新思维这两翼平衡发展,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我们的书法教学和书法创作才能走得更远。


2.jpg

丰乐亭记



3.请你谈谈对书法的理解与创新思考。

李可染先生积极从事传统中国画的变革,主张“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既取法范宽、李唐、龚贤及黄宾虹等大师,又适当吸收西方绘画技法,重实地写生,为祖国河山立传。

书法与中国画同宗同源,在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在现代思潮中孕育新意是书法学习、创作的不二法门。能集学术功力与书写功力于一身,方可言书法创新。拥有够用的传统书写功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只问耕耘,享受书法,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4.今后的艺术创作上,你有哪些打算?是否有一些新的探索或尝试?

陈振濂教授认为,“书法美呈现”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书写”时代、“书法”时代和作为“艺术”的书法时代。他将书法创作分为九个层次:写端正、正确的毛笔字,写自行其事的毛笔字,写依傍名碑法帖有来历的毛笔字,写活用经典渐有个性的毛笔字,写有创作意识和作品完整度的毛笔字等几个层次属于书法的文字书写技巧阶段;创作“技法语汇”独特有辨识度的书法,创作“形式塑造”有视觉观赏新意的书法,创作“主题与文字题材”具有标示时代、历史涵义的书法,创作完成“是书法,又是未曾见过的书法”的新时代书法代表作。陈老师的阐述还在耳边,今后的学书路上,如能竭尽全力实现层次的跨越甚至阶段的跨越,那是多么欢欣鼓舞的事。

3.jpg

《行不由径》句



图片
名家点评



梁锦波老师在书法初中段教育中贡献突出。以精湛全面的技法为基盘,广泛吸收书法教育新时代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创意之举叠出,精彩纷呈。他是我们“蒲公英计划”中的核心骨干成员。

当代有成就的书法家向不少见;但优秀的懂学科又懂教学法的书法教师却百不一见。梁锦波老师在此中,可算是“极优秀”书法教师之典范。而且在书法高等专业教育领域人才济济的映照下,作为罕见珍贵的初中段书法教育专家,梁锦波的存在,更有特殊的示范意义。

——陈振濂(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


锦波兄学书二十余年,专攻北魏洛阳体楷书。其书笔法严谨,点画匀净,使笔如刀;结字斜画紧结,体势舒展,以隶作楷;章法疏密相参,大小相间,浑然一体。其书体涉猎广泛,楷体之外,兼攻西周金文,汉隶摩崖石刻,故能以篆入楷,以隶入楷,于书体融合中创建个性书风。

其书可看处在于“不魔怔”,惟其平实中正中古意犹存,所以不俗。

——汪永江(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协副主席)

4.jpg

意在笔先

5.jpg

古贤咏剡溪诗

6.jpg

醒心亭记

7.jpg

赵孟頫灵隐寺联

8.jpg

信息来源:杭州市书法家协会、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