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资讯

第二批“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
  •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1日    字号【


为深入践行“千万工程”,加快推进人文乡村建设,多角度反映全省各地文联精心培育“艺术乡建特色村”成果,近日,浙江省文联认定46个村为第二批“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其中,杭州市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西湖区转塘街道外桐坞村、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富阳区大源镇蒋家村入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溪口村同时作为浙江省文明村镇、第三批省级未来乡村、浙江省善治村、浙江省诗词之乡、浙江省一村万树示范村,如何通过“艺术乡建”打造美丽乡村。



01

建设人文乡村,打造“村博”品牌

提升美丽乡村文化韵味

1.jpg

溪口村文创街区


一是激活乡村闲置资源,营造特色场景



充分利用溪口村闲置农房和低效民宿,大力引进主题各异、风格鲜明的地方文化空间和艺术场景,已落地包括玩竹博物馆、传梭博物馆、农历博物馆、蔡志忠文化馆等8家乡村博物馆(文化馆),其中3个博物馆入选浙江省乡村博物馆,1个博物馆获评省级五星级乡村博物馆,1个博物馆获评省级三星级乡村博物馆。发布乡村博物馆合伙人全球招募令,出台“乡村博物馆+”黄金10条政策,与浙江日报、余杭区委宣传部合作成立“人文乡村研究室”,通过宣传赋能艺术乡建,全网传播量破3.5亿次



二是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搭设艺术桥梁



随着博物馆、文化馆的入驻,专业艺术人才集聚效应凸显,比如省级非遗传承人郑芬兰、中央美术学院导师郭航、浙江大学教授张放、全国阅读推广人金旸等文艺名家先后入驻、扎根百丈溪口村。成立百丈乡村博物馆联盟,充分发挥文艺人才集聚的优势,通过结对帮扶、艺术培训、业态营造等方式,鼓励艺术家们发挥特长,回报乡村、带动乡村。启动“浙有好竹意”中华设计奖,协同两岸设计师等走访特色区块,以艺术为媒体,以设计为介,打造一批杜鹃花艺术装置等设计样本,征集参赛作品1400余件。鑫藏修书屋主理人金旸获评全国好人、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广人,并在浙江省“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启动活动上作交流发言。玩竹工社成功设计2023年浙江省文旅总评榜竹艺奖杯。



三是提升村民艺术素养,推动文化惠民



聘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郝宁辉为艺术顾问,全省知名设计公司天尚设计集团董事长鲍力为艺术村长。同时,发挥村民在艺术乡建中的主体作用,结合本地特色进行艺术再创作。

奥运期间,传梭博物馆制作的“无废团扇”进巴黎奥运会展览。亚运期间,传梭博物馆牵头发动近100名村民创作出亚运“加油鸭”,一个月内制作4000余份,在亚运村内成为爆款,相关报道登上《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新闻周刊》等多个央视栏目。结合“龙年”元素和百丈非遗竹节龙,由驻村艺术家和村民合作创作出百丈特色行运龙和笋壳“C”型龙,举办中秋鱼灯会,在阿里巴巴年货市集、浙江省“国际无废日”主题活动、“宋”福杭州年元宵欢乐汇主会场等活动现场进行展演,并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02

发展人文经济,点亮艺术之光

锻造乡村艺术发展引擎

2.jpg

溪口村博物馆集群俯瞰图


艺术创作带动乡村传统经济转型升级



依托百丈自然人文资源的独特优势,以“人间四月天 百丈看杜鹃”为文艺IP,开展艺美乡村活动,引导网红主播到百丈取景拍摄、与乡村博物馆合作直播带货,以筑巢引凤的方式,用文创、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云上百丈产业园已招引文化创意企业600余家,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导师的产业品牌“玩竹工社”、致力于传统竹艺现代化发展的“所氏圆竹”、青年艺术家新媒体品牌“郡亭枕上”等文化项目相继落地,已培育“伊总来了”“阳离子”“老所知竹”等多个百万粉丝视频号,实现全镇财政收入从前年7500万到去年2.2亿元的高质量发展。



“艺术+”思维提升乡村文化产业附加值



通过建设乡村博物馆,吸引大量人流,不仅增加了场馆本身的收入,更带动了周边民宿农家乐的发展,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连续3年成功举办百丈杜鹃花旅游季系列文旅活动,截止10月,累计接待游客数26.7万人次、过夜游客数9.74万人,同比增长7.14%、21.72%。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办非遗工坊,已建成竹工艺、红曲酒酿造、竹刻技艺、土布纺织共5家非遗工坊,定期推出体验研学活动。蔡志忠文化馆销售额超1500万元,非遗工坊与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200万元。传梭博物馆和双枪科技等上市企业推出合作款筷子礼盒,年销售额超100万元,通过跨界融合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农历博物馆推出“二十四节气中国画团扇系列”,获评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十佳文创产品。



基层文联助力走出艺术乡建共富新路径



镇文联发挥属地优势,助力乡村文化空间打造共富样板,启动了“乡信100”百名青年返乡培训计划,号召青年返乡接触非遗技艺、传承乡村文化事业,通过手工艺培训、直播销售培训等方式,带动村民自产的农副产品销售额30余万元;杭州所氏圆竹开设“竹工艺制品”培训班,经过集中培训和择优聘用,带动每位学员年增收近4万元





03

丰富文艺生态,加强城乡交流

打造“美美与共”艺术村落

3.jpg



一是文化走亲展现乡村人文魅力



在现有乡村博物馆集聚的基础上,坚持村民在艺术乡建中的主体地位,以艺术场馆带动艺创氛围,营造和谐人文环境。传梭博物馆与良渚博物馆联动举办小年夜活动,实现区内首次“博物馆走亲”。举办“村博”联手闹元宵活动,镇内多家文化馆与余杭区内的3家文化馆,以及区外的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太阳马戏团合作举办元宵节博物馆联展活动,加强不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



二是文化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推出“非遗+国学+农耕”研学线路,今年以来参与研学超1万人,带动周边民宿、农家乐增收超200万元。联动影视直播模式,浙江卫视“村博奇妙夜”之童年环游记顺利播出。杭州农历博物馆节气研学课程入选首批全省博物馆研学十佳案例,同时,与浙江自然博物院合作开发“村博”主题研学线路,推出首期“冬至”课程。围绕春节、元宵、端午节等传统节庆,每年举办相约周末文化夜市、文艺赋美展演、美丽洲大舞台百丈专场等演出活动150余场,开展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40余场,惠及群众近万人次。结合百丈高山杜鹃特色美景,美景宣传片登上央视《大美中国》栏目。结合百丈特色美景、杭州亚运等重要主题,举办杜鹃花节、独松文化节、“迎接亚运会 亚洲钱币展”、“百幅书画绘百丈”等大型活动,推动乡村文化和艺术融合发展。



三是志愿服务传递文明乡村理念



联合绿色浙江、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杭州青荷公益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打响“人人三小时”志愿服务品牌。连续三年举办“人人3小时”公益文化节,每年开展“公益户外行”、“暗夜音月会”、“文明大篷车”等各类精品文明实践活动100余场累计吸引超5000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育“人人参与、向美向善”的文明乡风。





信息来源:余杭区文联、“共富百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