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资讯

2024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冬季榜公布,市作协会员方晓、李璐、顾奕俊上榜
  •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7日    字号【
12月10日下午,由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会同春风悦读榜组委会共同举行的2024年“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冬季榜”上榜作家正式揭晓,三位市作协会员方晓、李璐、顾奕俊上榜。

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院(馆)长程士庆为三位青年作家颁布了“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冬季榜”荣誉证书。自此,经过四个季度的评选,12位上榜作家均已揭晓。明年春风悦读颁奖典礼上,2024年度“青年文学之星”也将从这些作家中产生,与大家正式见面。
在青年作家徐衎的主持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创作与评论”青年作家沙龙也在现场举行,围绕着“新锐”作家的观察视角、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的关系、“文学新浙派”的阐述,几位作家畅所欲言,碰撞出许多火花。

1.jpg

方晓、李璐、顾奕俊获得“2024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冬季榜”荣誉证书 吴思娴/摄


寻找写作者的“新锐”之气


作为长期身处文学一线现场的写作者、观察者,几位青年文学之星上榜作家也敏锐地观察到了近年来,浙江乃至全国文学界涌动的“新锐”之气。

在李璐看来,如果将“新锐”拆开来看,“新”意味着一个作家敢于尝试新的小说手法,表达对于世界新的观察、感受和思考。而“锐”则意味着一种突破性,它冲击一般对于世界、对于人的看法。

顾奕俊认为,在文学的诸多宏大命题面前,青年作家不需要把“新锐”作为一种目的,“新锐”或许会成为部分作家的一种气质,但也不必刻意追求。

方晓则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自己眼中的“新锐”作家:首先需要长久不衰的想象力;其次,要保持真实,不要自我局限;最重要的是,能形成自己具有辨识度的风格,并敢于坚持自己的风格。每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家,一定都独创了自己清晰的文字辨识度。

2.jpg

活动现场 吴思娴/摄


评论家是作家的一面镜子


一直以来,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小说家是如何看待评论家的?在评论家眼里,什么样的作者或小说更有评论的价值?

在交流过程中,几位青年作家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方晓认为,评论家通过长篇累牍的系统阅读,往往能言作家所不能言,甚至挖掘出作家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内涵,并通过理性的文字进行表达,“作为一个写作者,从评论家的文字中看到对自己善意的忠告,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评论家其实是一个作家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剥除了作家所有的外在装饰,直面灵魂。我觉得对一个作家而言,遇到一个好的评论家,除了珍惜和感恩之外,不应该有第三种态度。”

而在李璐眼中,评论家是另外一种精神存在,一方面,评论家的评说,与小说家的作品,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精神世界的互通与交流;另一方面,评论家需要发现所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顾奕俊则在交流中表示:“现在很多青年写作者的问题,恰恰就是‘没有问题’。你阅读他的小说,结构和技法都挑不出问题,但你读完后马上就会忘记。这就是方晓老师刚刚讲的,辨识度的问题。批判家更希望看到,虽然不成熟,但是蕴含某种特质的作品。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文学上的创造性,是这一代青年写作者和评论家特别重要的一个目标。”

3.jpg

活动现场 吴思娴/摄


“文学新浙派”有更广阔的内涵


当前,“文学新浙派”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青年作家如何呼应“文学新浙派”的召集,进而重新思考和审视浙江的文学版图,是每一个写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顾奕俊表示,自己并不希望“文学新浙派”成为一个地域的概念。一片地域,如果能涌现出好的文学,最终还是要依靠源源不断的青年作家,“本雅明有一个说法,就像一块石头在一个地方放了十几年,再把石头推掉后,会留下一个特别清晰,让人难忘的这样的一个印记。我希望,过十几年、二十几年后,我们再来看‘文学新浙派’,它的痕迹还是那样清晰,那样迷人。”

李璐表示,古典文学中就周作人有“浙东深刻,浙西飘逸”的提法,近代以来,浙江作家的行迹遍布全国。在万物互联的网络时代,“文学新浙派”的发扬壮大必然要吸收世界性优秀的文学成果。正如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所言,“文学新浙派”更像是一种旗帜、一种召唤,更好地把浙江作家聚集起来,激励大家更好地创作。

活动最后,程士庆表示:“不久前,第八届郁达夫小说奖刚刚落下帷幕。我们可以看到,浙江作家既有郁达夫先生的细腻情感,也有鲁迅先生以笔作枪的批判精神,还有茅盾先生的宏大叙事。‘文学新浙派’不是一个内向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向外扩张,生长着的概念,体现了当代文学版图中,浙江作家对中国文学作出的重要贡献。”

2024年起,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潮新闻·钱江晚报、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以榜单的形式,恢复了青年文学之星的评比。在程士庆看来,青年文学之星上榜作家,就代表着浙江文学未来的新生态,也是“文学新浙派”的具象化体现。

信息来源:杭州市作家协会、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