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资讯

话剧《北上》北京站首演成功!
  •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9日    字号【

1.jpg


     11月22日晚,大型话剧《北上》在国家话剧院剧场圆满完成北京站首演,收获如潮掌声。《北上》是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指导,杭州演艺集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滨江区委宣传部、拱墅区委宣传部、临平区委宣传部出品,新华网联合出品,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杭州墨盒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运河题材大型话剧。

     该剧作为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支持类项目、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舞台艺术揭榜挂帅资助项目、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资助项目和2024年杭州市文艺精品工程重点扶持项目,通过演绎由杭州至通州、绵延运河两端的人间世情,讲述一段跨越百年的运河史诗,旨在通过文化意义上的努力“唤醒”大运河,并让当下的人们与历史建立起深远的联系,传唱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壮歌。

南北共振

杭产话剧焕发光彩


百年以前,诗人王维珍曾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标志性建筑“燃灯塔”写下“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的诗句。千百年间,无数人曾登上竞渡的舟船,在这条汤汤大河之上留下履迹;而今,依托著名作家徐则臣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国家一级编剧解涛、青年学者解子昂几易其稿,国家一级导演、文华奖得主李伯男精心打磨的运河题材杭产大型话剧《北上》也携着沉甸甸的期许与热望,来到国家话剧院剧场与北京观众相见。散场后,观众们纷纷表示不虚此行,“看到了一个史诗般的运河故事!”


2.jpg


今年9月,话剧《北上》在运河南源端点杭州首演,对运河怀有深切感情的人们欢聚一堂,演出现场盛况空前,作品收获了许多真挚的认可与切中肯綮的意见。


从戏中到戏外的“北上”,使虚构与现实在空间上遥相呼应。晚清时的小波罗、谢平遥等人出发时,有一艘好友相赠的大船,与一个温暖的“旅行团”;今时今日,这支年轻的演职员队伍开启了“杭话的北上”,行囊中也装满了各位观众的厚爱。



3.jpg

编剧解涛接受群访


4.jpg

导演李伯男接受群访

5.jpg


抵京前,《北上》剧组仍在持续打磨,不断精进,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勇担职责使命、勇攀文化高峰、勇立时代潮头,力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新时代“文艺杭军”,并奉献出一台具有杭州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文艺精品。


古今共融

运河文化绵延千年


水流不息,文脉不绝。本次《北上》北京站首演当日,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来到了现场。同时,这也是书写运河多年的原著作者徐则臣首次看到自己这部作品被搬上话剧舞台,演出结束后,他感慨道,“非常感谢《北上》剧组把一部30万字的、时空跨度如此之大的小说,融进两个半小时的舞台上,将一种文字的艺术转化为一种复杂的、系统的、精彩的舞台艺术。”


8.jpg

《北上》并不满足于以传统的舞台艺术形式呈现运河百态,而是不断创新已有的文艺表达,通过榫卯结构拼接出的充满思辨性和多义性的“船”、通过“古”“今”双演区的错落并置、通过渐强的乐曲动机共同拓宽历史的纵深感,阐发运河主题的多义性,构建出一个开阔、厚重的舞台世界,完美地实现了“船头船尾都是故事,岸上水中都是人生”的艺术畅想。


6.jpg

从内容到形式,深切的古今共融奠定了话剧《北上》鲜明的创作特征与独一无二的艺术气概,而我们能够从这一文艺作品中所获得的重要启示是:溯历史的源头、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


和合共生

民族基因赋能创作


在话剧《北上》的创作历程中,创作者、表演者与观众都感受到了一种共识:“北上”实际上象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走向。通过这一动词的向度,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这条河的兴衰,永远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内在力量。


它或许生长在谢平遥慷慨自陈,眼含热泪的那句“运河一直在!”中,也暗含于马福德饱蘸深情的“我这个意大利的中国老头永远爱你们”中。作为文明交融的纽带,大运河是不同文明寻求心意相通和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其船舶辐辏、舟楫千里,兼收并蓄、开放包容,足以承载一艘其上有不同国族、不同阶级、不同身份与人生际遇乘客的船。

7.jpg


话剧《北上》也希望,通过艺术创作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信息来源:杭州市戏剧家协会、杭州话剧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