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正能量 展示新风采
——杭州市书协主席童亚辉谈协会组织工作
■《书法报》记者 李金豹
童亚辉:杭州是中国金石书画艺术的重镇,西湖的天生丽质和杭州这座城市的性格,似乎与生俱来地同艺术有缘、同书法有缘。从隋唐以后的各个时代,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在杭州这块繁华的土地上都得到很好发展。特别是南宋建都杭州后,中原文化与南方水乡文化得到融合,杭州更兼具大气与精致的气质,反映在书法艺术上,则呈现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精品迭现的局面。无论是宋高宗、宋孝宗的帝王书法,还是林逋、蔡襄、司马光、米芾、岳飞、陆游、朱熹、文天祥、赵孟頫、鲜于枢、杨维桢、徐渭、陈洪绶等名人、文人书法,都各有面貌、各臻其妙。
历代与杭州关系密切的书法家众多,“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苏东坡曾两度出守杭州;文徵明、梁同书、金农、王文治、左宗棠、林则徐、康有为、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茅盾、舒同、赵朴初、启功等均为杭州留下大量书法墨宝。清末民国初以来,杭州更是大家辈出,名家林立。如吴昌硕、章太炎、李叔同、龚自珍、俞樾、王福庵、张宗祥、马一浮、黄宾虹、潘天寿、沙孟海、陆维钊、余任天、陆抑非、陆俨少等。而当下活跃于我国书坛的朱关田、王冬龄、陈振濂、金鉴才等则都是名流大家,为促进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杭州书法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共有2700块大小碑文、131处摩崖石刻,其中汉三老碑十分珍贵,被誉为“浙江第一石”,现藏于西泠印社孤山社址的汉三老石室;杭州碑林则藏有唐至清末共五百多方石碑,荟萃自五代到清代的五朝名家手迹的石刻,内容包括帝王御笔、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刻像、墓志等,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
杭州拥有我国最早的金石书画社团西泠印社和著名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素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20世纪60年代,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全国院校书法教学之先河,在潘天寿等的倡导和主持下,延请陆维钊、沙孟海、吴茀之、诸乐三等教授创立书法、篆刻、诗词讲授提纲,率先在美术学院设立书法系及现代书法研究中心,进行书法、篆刻专业教学实验,在院校书法教学上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培养出全国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及一大批书法名家和精英。
杭州市书协成立于1985年,时名“杭州市书法工作者协会”,同年更名为“杭州市书法家协会”。历任主席郭仲选、周文清、王冬龄,我是现任主席。现有会员1427名,其中省级书协会员693人,中国书协会员193人。有13个区、县(市)书协和公安分会共14个团体会员。
2010年,杭州被授予“中国书法名城”称号,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进一步奠定了杭州书法的地位。近年来,以创建“中国书法名城”为契机,杭州进一步谋划和推动书法事业的新发展,加快书法大市向书法强市的跨越发展,打造“书非书”杭州国际书法艺术节、“西湖之春”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等品牌活动,广受书法界和群众关注。与杭州市文联、上城区政府共同创建“杭州书法名城艺术交流中心”,力争将其打造成杭州书法的艺术殿堂。成立艺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刻以及学术理论、教育、青少年10个委员会,进一步引领杭州书法艺术的发展。成立“杭州市书法之村联谊会”,扎实推进杭州市书法之村建设,做好书法普及工作。
书法报:您在任期内,将从哪些方面推动“杭州书法”发展?杭州市书协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童亚辉:2021年初,我当选为杭州市书协主席。就职以来,站在新起点上,进一步思考着杭州书法事业未来的发展蓝图。倡导小字书法,弘扬书法正大之气;建立杭州书法艺术最高奖——苏东坡奖;着力打造杭州“中国书法名城”金名片,努力推动“杭州书法之村”建设,做好书法人才培养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杭州书法艺术金名片,首先要把握方向,在回归传统中守正创新,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做好艺术引领工作,提升大众的审美理念。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国书法这一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艺术,使书法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杭州书法事业舞台将更加广阔、大有可为。市书协围绕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23年杭州亚运会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等重大节点,打造多项赛事活动,通过优秀文化精神的展现,在吸收优秀传统基础上,弘扬积极向上正能量,展示杭州书法的新风采。
书法报:杭州市书协今后将重点举办哪些书法活动?
童亚辉:今后3至5年,协会将重点在书法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品牌打造、阵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书法人才培养方面,推出杭州书法精英计划和杭州书法星火计划,计划用3至5年时间,分层次开展杭州书法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的培养。精英计划重点是对书法领军人物的宣传推荐,星火计划重点培养中青年书法骨干。精品创作方面,我们将紧盯十三届国展和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对重点作者通过作品点评、打磨、加工会等方式进行深度分析指导。品牌打造方面,今年将推出首届“苏东坡奖”杭州书法大展,以后每3年举办一次,力争将“苏东坡奖”打造成杭州书法最高奖。阵地建设方面,将全力打造杭州书法名城艺术交流中心,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并向周边辐射。以浙大城市学院和杭高钱塘校区书法教育实践基地为模板,推进书法进校园。
书法报:请谈一谈您的书法学习之路。
童亚辉:我幼承乡风影响,得乡贤传授,识字学书,龆龀开蒙。从《柳公权小楷》《灵飞经》字帖起步,中小学时代又幸得数位擅长魏碑、颜书的老先生悉心指导,打下了较全面的基础。但那时还是对隶书情有独钟,父亲买了一本隶书《满江红》字帖,使我如获至宝,反复临习。那时候,学校里的黑板报、宣传画和大墙标语,都是很好的书法实践活动。
1978年,我考入当时的杭州大学。来到杭州这座艺术底蕴深厚的城市,顿觉视野大开,有如鱼得水之感。在大学校园里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时刻不忘书法学习,寻访名师。经宁海在杭乡贤、中学书法名师石峰先生推荐,与俞建华先生结缘,学习书法。1980年,又参加了杭州武林书法美术业余学校学习,得到朱关田、王冬龄、周国城、沈炳等当时已在书画圈颇富盛名的老师教授。这些老师的提点对我的书法创作发展有了很大的启发,是他们让我初步建立起了书法艺术的坐标,把我从写字带进了艺术的殿堂。并于1984年和1986年先后参加了两个国家级书法赛事,双双获得了大奖,1988年顺利加入中国书协。
大学毕业后想从事书法专业领域工作,俞建华老师了解后对我说:“自古以来都以书法为余事,且字以名重,首先要做好本职工作。学书法,除了做好学问,还要有胸襟和眼界。浙江地处东南一隅,莫如去北京看看大世面,那里毕竟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艺术来源于生活,趁年轻多去闯荡体验感悟,这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修为。”于是,毅然决然去了北京,就职于煤炭部,这一去就是20年。在北京工作的日子里,除了继续练习书法外,国家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就是第二课堂。那段日子,看了许多高端艺术展览和艺术藏品,拜访了萧劳、刘炳森等名家,加上自身的研磨,对于艺术认知的眼光确实提高不少。
2001年,因为工作调动,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杭州,与恩师们重逢于西子湖畔,以艺会友,在艺术的道路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经过几年努力,2009年正式加入西泠印社,并于四年后成为西泠印社理事。
50余年的书法研习道路,于书法创作不仅技法有所长进,也对书法艺术有了一些体悟。书法既要看到“法”,更要见乎“道”。书法除了书写技法以外,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汉字书写艺术的思想。唯有思想,才能使人在书艺和书道上获得升华。
童亚辉 行书苏轼《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句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