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乡建”工作,是文化振兴的进一步深化,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驱力。杭州各地围绕助力“两个先行”,大力推进“艺术乡建”,重在以文艺因子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探索打造“艺术乡建”范例。今天,让我们走进余杭——
余杭历史悠久,有5000多年良渚文化、2000多年运河文化、1000多年禅茶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国学大师章太炎,以及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等历史文化名人。良渚文化、运河文化是两大世界遗产,禅茶文化是日本茶道之源。余杭具有径山茶宴、五常龙舟胜会、十八般武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先后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故事之乡。
余杭区以区划调整为契机,在建设“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文化品牌中打造余杭文艺标识,在全力加快新时代余杭文化强区和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建设中贡献文艺力量。结合“一廊一轴”(城西科创大走廊、良渚古城与未来科技城千年发展轴)、“一心三片”(未来科技城核心、大径山生态片、良渚新城片、未来科技城片)的国土空间整体格局,加快实现“城西腾飞”“东部兴盛”“西部富美”。以“艺术乡建”为载体,激活乡村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奔赴共同富裕。
创建文艺村镇,艺术激活乡村资源
以文艺因子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
余杭区目前已建有2个国家级特色之乡:中国竹笛之乡(中泰街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径山镇茶文化);1个省级特色之乡:省戏曲之乡(瓶窑镇);3个省级书法村:仁和街道永泰村、瓶窑镇南山村、中泰街道枫岭村;7个省级诗词特色单位:诗词之乡径山镇,诗词之村径山镇径山村、百丈镇溪口村,诗教先进单位瓶窑镇瓶窑一小、余杭街道太炎小学、径山镇双溪小学、径山镇径山书院等。还有多个摄影镇、摄影村、故事村等在陆续创建中。
预计到 2025 年底,将形成一批特色凸显的“艺术乡建”品牌成果,推动“艺术乡建”由“盆景”逐步成为“风景”,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余杭鲜明标识。
打造文艺场所,艺术促进乡村旅游
依托余杭东、中、西部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挖掘特色文化,借助艺术力量,鼓励兴办乡村艺术场所。
瓶窑镇非遗馆群包括纸伞馆、风筝馆、玉器馆、陶瓷馆,以及蚕桑馆、瓶窑电影院,带动了整个瓶窑老街及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旅游产业,成功创建浙江省5A级景区镇。
黄湖镇着力打造未来乡村实验区,青山村被评为省级美育村。在修缮后的东坞礼堂引进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吸引了省内外乃至全国无数游客参观入驻,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相邻的青山自然学校是由社会力量提供资金支持创建的自然环保教育基地,每年服务超过150个企业及学校,接待公益访客1万余人次,开展活动近200场次。
中泰竹笛博物馆,展示了竹笛走出乡村、进入太空的光辉历程。
径山镇径山村(禅茶第一村)、旅游集散中心、径山镇双溪陆羽文化街区等空间,围绕“禅茶文化”主题,致力打造山上静态禅修胜地,山下动态禅茶新村的格局。种茶、做茶、售茶、讲茶,喝茶已渗入径山百姓日常生活,由径山茶宴演化的民间茶汤会,颇受中外游客青睐,成为径山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符号。
百丈镇的传梭博物馆,成为游客向往的乡村艺术空间。
举办文艺活动,艺术家集聚乡村
举办重大文艺活动,集聚国家级、世界级名人名家,参与到余杭文化艺术建设中,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文化灵魂,为文化产业发展增加人流量,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组织承办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美术作品(中国画、油画)双年展、“空间主义”“海派表现主义” “本土现实主义”——一带一路中法艺术名家(雷米·艾融、俞晓夫、周刚)新作展等。
组织“天下径山美——喜迎亚运·百名画家画径山”系列活动。著名的画家高而颐、白仁海、秦大虎等,深入余杭大径山开展艺术创作,作品在径山镇文化礼堂巡回展出,积极为大径山艺术村落建设贡献金点子。著名画家何红舟老师带领学生和余杭美协年轻画家在径山小古城村为当地村民“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的议事场景创作绘画,视频登上央视,引来近20万人点击围观。
余杭区还积极围绕“一镇一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仓前羊锅节、五常龙舟胜会、中泰竹笛节、百丈竹笋节、径山茶圣节、鸬鸟蜜梨节等,带动了乡村振兴,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引进文艺乡贤,艺术家进驻乡村
建立文艺乡贤联谊会。将老粮站、老学校、老工厂等打造成艺术空间,为文艺乡贤成立工作室提供场所。文艺乡贤成为擦亮当地“红色”地标与挖掘传统文化的带头人。
鸬鸟镇乡贤联谊会副会长、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法根回乡打造书画工作室,新乡贤陈克荣撰写红色书籍《红色山乡》,胡海潮开展创作编印《献礼建党百年诗歌集》,徐永忠收集创作古贤凌统故事60余则,出版《凌统传说》等。古贤凌统故事中衍生的《鸬鸟鳌鱼灯》已成功收录于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凌统故事》申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凌统纪念馆也在筹备当中。
径山镇文艺乡贤“三小”(魏小燕、冯小娟、任小伟),都是径山镇飞出的“百灵鸟”,每次径山有活动,他们总是回家乡以歌唱的形式为乡亲们送上祝福。
建立文艺体系,凝聚“文艺两新”队伍
出台了《余杭区文艺精品扶持办法》《余杭区文艺精品再奖励办法》等政策,团结凝聚“文艺两新”人才。
在余杭区相关职能部门注册,业务活动涉及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影视、演出、文化经纪、文化交流、文化创意、非遗保护等的文化艺术公司、个体工商户近4500家,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89家。余杭设立浙江首个2亿元区级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以创作扶持、揭榜挂帅、配套扶持三种形式,对符合导向的区内重点文化项目给予资金扶持。2021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1335.1亿元,规上文化企业117家,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占杭州市规上文化企业营收比重上升至58.4%。依托梦想小镇、梦栖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集聚信息服务、数字内容、工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引进佳禾影视、懿德文化、美视众乐等重点文化企业,创作出了《大浪淘沙》《梦想城》《高头竹马》和《岁月留香》等文艺精品。
培养文艺人才,打造“共富主力”队伍
黄湖镇青山村探索乡村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对村内生态资源及宅基地、闲置农房、传统建筑等闲散资源实行平台化集约管理,统一开展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生态资源向资产和资本的高质量转化。
余杭建立了文化管家机制,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吸收本地具有艺术才能、热心文艺事业的年轻骨干,作为村(社)文化管家。还开设区级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邀请中国美院教授,给摄影家、美术家等协会骨干进行理论实践指导培训。开展校地合作,柔性引进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艺术家进入余杭基层开展“艺术乡建”工作。深入学校,创建艺术基地,做好艺术传承。
下一步,余杭区将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建立长效机制,让“艺术乡建”充分激活余杭乡村资源,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