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6日,是良渚遗址申遗成功三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三个“杭州良渚日”。
大型油画作品《良渚文明——治水兴邦》描绘了灿烂的良渚文化。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杭州画院副院长、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汪文斌的创作故事。
《良渚文明——治水兴邦》
汪文斌 沈琳 250cm×450cm 2021年
《良渚文明——治水兴邦》创作谈
文 / 汪文斌
我的绘画创作多数题材源自家乡余杭,因为坚信创作需要情感,需要对表现对象的深入了解。在最为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才具有深度,才能打动观众。因此我一直在关注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情有独钟。
良渚文化系列——玉葬100cm×200cm 2004年
我对良渚文化从小就耳熟能详,一直以来创作了多幅表现这个主题的油画作品。最早是2004年以良渚玉器为素材创作的作品《玉葬》,获得第四届中日“人与自然”绘画作品展”主体奖(唯一最高奖),作品被日方收藏。这件作品开启了我创作良渚文化题材的征程。
之后,我有幸参加国家和省级重大题材的绘画创作工程,选题都是围绕良渚文化:第一次是2006至2008年参加浙江省重大题材绘画工程,与潘鸿海老师合作,创作完成《玉磬良渚》获优秀奖,被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第二次是2014至2016年,我参加国家级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工程,与潘鸿海、陆琦老师合作,创作完成《良渚文化》,参加中华史诗大展,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两次创作不仅对良渚文化的认知程度更为深刻,而且积累了大量的主题性绘画创作经验。
工作照
这次创作是在余杭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由我和余杭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沈琳合作完成。第一次作为主创,还是感觉到了主题性绘画创作的艰难,主要表现在创作构思立意点的确立、如何体现良渚文明内核、如何表现和处理好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关系。
确定体现良渚文明的创作内容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遗址的申遗成功,从学术上印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因此表现良渚不能简单从“文化”的角度,而是要上升到“文明圣地”的高度来创作。
2008年完成的《玉磬良渚》和2016年完成的《良渚文化》的油画作品,创作方向主要从良渚人的祭祀、生产、生活三个角度来表现良渚文化,第三次创作希望在创作内容上与前两次有所区别,使表现良渚题材的作品更为丰富,也就增加了创作的难度。为了找到最适合主题的表现内容,我和沈琳对良渚文化重新进行了深入而广泛地考察和研究,并拜访了蒋卫东、王宁远等多位良渚考古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使创作思路越来越清晰,最后确定前两次创作所未涉及的良渚人兴修水利为创作方向。
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山前长堤遗址考察
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平原水坝遗址考察
作品草图研讨
2011年发现的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考古已知的最早和最大的水利工程,它在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填筑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科学性,是东亚地区人类早期开发、利用湿地的杰出范例,改写了中国与世界的水利史,也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重要内容之一。良渚古城所在地原来是一个三面环山,自然资源丰富的沼泽湿地,洪水经常泛滥,不适合人类居住。良渚人运用智慧,通过巧妙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地利用自然地形,修建了一个庞大的外围水利系统工程,分为低坝和高坝区,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它的兴建完成,为良渚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解决了洪涝灾害,水利灌溉,生活用水,资源运输等问题,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良渚成为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它的营建不仅体现了良渚人的聪明才智和雄心壮志,也反映出良渚社会具有强有力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具备组织实施大型工程的能力和实力,这些都高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智慧,因此创作表现良渚人建造外围水利系统完全能符合、体现良渚文明这个主题。
良渚外围水利系统工程图
《良渚文明——治水兴邦》局部
如何体现良渚文明的高度
据考古发现,良渚人修建的外围水利系统与良渚宫殿区的建设几乎是同时期的,说明整个城市建设和外围水利系统都是事先规划好的,两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良渚水利系统的兴建不仅体现了良渚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更体现了良渚人的聪明才智,成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典范。因此创作构思的重点不应是表现兴建水坝的普通百姓和工地场面,而是要表现谋划和设计水利系统工程的良渚王、巫师、重臣、水利“工程师”等良渚精英人物,表现他们改造自然、兴建水利,建设美好家园的雄心壮志和奋斗精神;并通过营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场面来表现良渚人的聪明智慧和良渚国的综合国力,体现创作的中心思想——治水兴邦,从而反映良渚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因此如何体现修建的是大型水利工程、如何把良渚精英阶层和营建工程的普通百姓结合、如何体现良渚文明的特点、如何展现良渚时期的地貌特征、如何成为一幅艺术作品,而不是图解说明等问题成为创作重点和难点。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水利工程的虎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塘前长堤并通过无人机高空观察地形、地貌,最后选定在低坝的某一处小山头上俯视整个水利工程的视角来表现修建水利工程的宏大场面,并通过水利系统工程的地图模型来反映良渚人“治水”的宏伟蓝图,以良渚王带领群臣视察整个水利系统工程的情节为画面的内容来表现治水场面。经过反复的构思和画草图,并不断征求专家意见,先后完成五稿草图,最后确定采用宽银幕式的横画幅,以俯视的角度,多人物的组合,追求史诗般的宏伟效果来表达良渚人的智慧和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部分创作草图
画面设计在旭日东升的早晨,良渚王带领群臣站在低坝附近的山上,在“水利工程师”的指引下眺望整个水利系统场景的瞬间定格。画面分为远、中、近景三个层次来表现,中景主要表现正在眺望水利工程的良渚王、群臣和民众的形象;近景是为良渚王介绍水利工程的“设计师”、水利设施模型以及保卫良渚王的士兵;远景表现了良渚百姓拦水建坝的劳动场面。通过对良渚的典型玉器,如玉钺、玉琮、玉器等配饰的运用体现良渚人尊玉、爱玉的社会特征;通过人物主次关系的安排和羽冠、服装、道具等细节的表现来交待良渚人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差异。良渚神徽作为旗帜的设计体现良渚国的统一精神信仰。通过对良渚王、巫师、群臣、工程师、士兵、百姓等众多人物关系的巧妙安排和生动刻画,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气氛的营造,来表现良渚人开天辟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的聪明才智和雄心壮志,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物质文明发达、等级制度鲜明、玉文化先进、自然环境优美、具有大型工程的组织和营建能力的一个高度文明的良渚古国,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如何体现史料和考古的正确性,处理好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关系。
历史画必须以历史考证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审慎合理的艺术发挥,以达到艺术上的真实,给观众呈现一幅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的美好画面。为了保证良渚文化的创作在史料和考古方面的正确性和艺术水准,在余杭区委宣传部的帮助下聘请王宁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科技考古室主任);何红舟(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孙海波(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黄莉(良渚博物院副院长)等专家成立了良渚文化创作专家指导组,并创建了良渚文化创作微信交流群,随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创作的质量得到保障。
《良渚文明——治水兴邦》局部
良渚文明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史料可供参考,主要是依据考古发现来进行艺术上的想象和发挥。在构思创作内容时,我们尽量依据已有的考古发现的资料。
比如作为画面背景的良渚时期的水利系统风貌,就是以考古资料为依据,基本反映出水利系统的构造特点,利用自然地形在山头之间巧妙地修建水坝,串联形成低坝水库区,并参考了千岛湖的自然生态环境,表现出良渚时期,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地图模型的木框结构参考了考古发现的水井木架结构。
《良渚文明——治水兴邦》局部
良渚时期的人物服饰、头饰等是绘画表现的主要内容,特别是主要人物良渚王和巫师的着装打扮,但良渚时期的有机物质都已腐烂,只发现丝绸和麻布的碎片痕迹,没有可供参考的实物。我们根据专家的建议“良渚是一个有丝绸的社会”来进行艺术的想象和发挥。
横店影视城借用道具
横店影视城模特拍摄现场
为了更好地还原五千年前良渚的场景,我们还多次到横店影视城,寻找模特、服饰、道具,并租用场地,拍摄了大量的资料,为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创作阶段,就服装、头饰、玉器使用、工具形状、社会等级关系等与专家组人员开展咨询和讨论,并邀请专家到工作室现场指导绘画。在创作完成后,再次征求专家的意见,做最后调整,尽量呈现符合历史的视觉美感。比如,为了更好地展现良渚王的形象,前后参考了三个模特,画了三遍人物形象,最后才达到理想的要求。对细节的表现也尽可能做到正确,作品完成后,有专家就提出玉钺的木柄画成圆形是错误的,应该是扁圆型,而进行了修改。总之,我们尽可能保证创作的内容在史料和考古方面的正确性,做到在考古依据上的艺术想象和发挥,来达到大众所期望的艺术上的真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对完成作品的评论是“作品内容符合良渚时代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画家进行审慎合理的艺术创作,符合考古专业认知。”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何红舟的评论是:“从油画语言的运用来看,画中的景与人的关系处理得当,既体现出了江南的地貌特征以及气候特点,又展现了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画中人物主次分明,塑造充分,色彩层次饱满,展现了作者优秀的绘画才能。作品达到应有的水准!”
油画《良渚文化》创作作为课题入选了2019年度的杭州市文艺精品工程和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历时近三年创作完成,经专家建议,题目改为《良渚文明——治水兴邦》,更符合创作的中心思想。2021年6月18日至7月1日参加了由杭州市文联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锦绣钱塘——杭州画院美术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展出。
大型的历史画创作历程是艰辛的,体力消耗是一方面,更难的是构思立意、资料的考证和画面人物关系的处理,特别是透视关系和人物精神面貌的表现,需要反复调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次创作虽然已完成,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因为能力和考古方面的资料有限,画面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要感谢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杭州市委宣传部、余杭区委宣传部、杭州市文联、余杭区文联、杭州画院(杭州油画院)等单位以及良渚创作专家组成员对创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对创作给予热心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