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资讯

为乡村蝶变插上文艺的翅膀——杭州市文联“艺术乡建”的多样化实践
  •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0日    字号【
编者按:今日,《中国艺术报》刊发题为《为乡村蝶变插上文艺的翅膀——杭州市文联“艺术乡建”的多样化实践》的文章,介绍杭州开展“艺术乡建”工作的做法和成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对于浙江人来说,竹制材料和传统节日一样,都是集体记忆的重要一部分。端午前夕,杭州市黄湖镇青山村的村民接到了新的任务:青山村端午游龙主体结构由竹编材料构成,一节节龙身被分发给村民进行装扮;驻村设计团队与青山村非遗传承人俞才根一起讨论竹材结构问题,一起完成龙身制作。竹龙要完工之际,村里老奶奶看到龙身挂了各种小饰品,但龙脊稍显单调,便将自家的麦子捆成一束束加在了顶上,竹龙立刻就精神了起来。端午期间,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青山村老老少少、村民访客,一起随着游龙尽情狂欢,酣畅淋漓。
1.jpg
青山村的端午游龙装置

用艺术点亮乡村。近年来,“艺术乡建”已成为浙江全省文联系统的特色品牌。杭州市文联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不久前,2024年浙江省“艺术乡建”工作现场会在杭州市召开,会上,杭州市淳安县梓桐镇杜井村、萧山区楼塔镇楼家塔村、西湖区转塘街道长埭村、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4个村获评首批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校地共建,打造未来文化艺术村落新样板》《创新“文化乡集”综合体,打造乡村群众“精神润富”实践地》《“摄影+”模式的何家村实践》《“村博”点亮艺术乡村,赋能美好生活》4个案例入选全省“艺术乡建”典型案例;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友国,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曙龙2人获评2024年“艺术乡建”带头人。近年来,杭州市文联聚焦发挥文联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大力推进乡镇文联组织建设,着力构建上下协同、全域贯通的“艺术乡建”工作格局,形成“艺术乡建”良好运行机制。

挖掘乡村特色,打造地域品牌

“艺术乡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杭州市文联落实浙江省“艺术乡建”“指导意见”,编制《市文联打造文艺高地、助力共同富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和《市文联促进乡村振兴暨“艺术乡建”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紧扣“艺术乡建”“七大行动”,重点推进乡镇文联组织建设、上下协同机制建构、基层特色品牌打造。引导市直属协会和区县文联分别细化“一会一品牌”“一地一品牌”目标计划、标准细则和实施方案。在杭州市文联的积极推动下,一批各具地域特色的乡村品牌活动成长起来。
2.jpg
传梭博物馆

全球“梭”单品收藏量最大的传梭博物馆、全国首家以农历节气为主题的农历博物馆、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授权的首个文化馆、以“少儿阅读”为主题的鑫藏修书屋……在面积不大的百丈镇溪口村,目前已落地7家乡村博物馆。“村博”文化新品牌正由溪口村今年率先提出,充分利用当地闲置农房和低效民宿,引进主题各异、风格鲜明的地方文化空间和艺术场景。其中两个博物馆入选浙江省第一批乡村博物馆。此外,由政府牵头,还将街区上的文化礼堂进行提升改造,一批极具艺术感的文化空间相继落成,艺术氛围日益浓厚。

在何家村,经常能看到因摄影带来的令人欣慰的情景:村里老人捧着摄影家为其拍摄的全家福,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村民家中挂上了驻村摄影家拍摄的家族记忆照片。“摄影记录生活”的理念已深入到每个村民心中。杭州何家村乡村发展有限公司自2022年底成立并扎村以来,积极联动社会各方力量,以“摄影+”模式作为“艺术乡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举办了一系列公益、文体活动,用影像方式为弱势群体发声,定格动态艺术的情感表达,跨界、跨时间、跨地点地将正能量传播出去。
3.jpg
摄影家镜头下的西湖区何家村市集

2022年以来,杭州市打造市级文艺特色乡镇(街道)25个,文艺特色村(社区)72个,创建各艺术门类创作基地77个,培树“中国曲艺之乡”“大运河戏剧创作基地”等国家级文艺特色品牌13个。首个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创作实践基地落户临安区高虹镇龙门村。余杭区发布全国首个“艺术乡建地方技术性规范”。

推动资源下沉,激发群众动力

激发基层群众在“艺术乡建”中的内生动力和主体作用,提升乡村自身造血功能,是检验“艺术乡建”成效的重要内容。杭州市文联在全市乡镇(街道)文联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如,组织动员市区两级文艺骨干240余人担任“乡村艺校辅导员”“文艺村长”和“文化特派员”,指导组建乡镇(街道)文艺团队760余个,整合、新建、打造在地艺术场景100余个;组建100余支文艺轻骑兵,推动优质文艺资源“沉”下去,带动基层文艺活动“热”起来,搭建上下贯通“艺术乡建”桥梁;每年组织1000余场志愿服务、文艺惠民和采风活动,带动基层文艺团队和文艺爱好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等。多种举措并行,为“艺术乡建”营造了浓厚氛围,为基层群众搭建了展示展演舞台。

除了杭州市文联由上及下“输血”外,“艺术乡建”还要依托乡村自身主动“造血”,借助省市丰富文艺资源开展惠民活动,促进村民参与“艺术乡建”的主动性。长埭村充分利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和艺创小镇三大艺术高地的辐射效应和现有入驻艺术家的优势,在公益暑期美术培训班的基础上,今年动员了入住在长埭村艺术家和工作室的老师们一起参与教学,义务为长埭村儿童授课和辅导,课程涉及国学、美术、书法、木工、陶艺等多个方面,让孩子们能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了从学习艺术到创新艺术的良性循环。
4.jpg
建德三都文化乡集里的趣味集

“艺术乡建”如何可持续发展?让艺术融入村民生活,在物质富裕的同时实现精神富有,是建德市文联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出发点。建德市创新“文化乡集”综合体,打造以文化礼堂及周边为中心、覆盖一定区域的文化综合体,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类文艺服务。以“周六文艺课堂”为抓手,构建涵盖建德市的288名乡村文艺骨干梯队,集聚各类技能人才1300余名。融合建德市25家部门单位文化资源,形成97个大项、467个子项的文化服务清单。组建特色群众文化活动队伍96支,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200余场次,并以“文化乡遇”班车,打通了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最后一公里”。

赋能文旅产业,实现双重富裕

近年来,杭州市文联以“艺术乡建”激活乡村文脉,用“艺术+”“+艺术”的思维点亮乡村发展,是实现乡村经济和精神共富的重要途径。

黄湖镇青山村以打造“乡村艺术旅居目的地”为目标,通过文化引领和产业带动,帮助村民参与到“艺术乡建”的过程中。如利用闲置产业空间,引进融设计图书馆、1826摄影博物馆、西湖绸伞、青山学堂、独山美术馆等20余家艺术产业项目入驻,形成以美学教育、传统手工艺研学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区内首个以民艺为主题的共富工坊“艺启共富坊”,集农民手工艺技能培训、访客手工艺研学体验、青山民艺社产品销售为一体,让劳动转化为村民们的实际收入,进一步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
5.jpg
淳安梓桐镇蚁巢艺术馆

书画与艺术产业相结合的案例发生在氤氲翰墨书香的梓桐镇杜井村。这座小山村有着500多年的历史,书画是刻在杜井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白天握锄头、晚上舞笔头”是当地村民真实的写照。近年来,梓桐镇杜井村积极筹建线上书画销售平台和线下文创作品交易集市,2020年以来,通过网上直播销售村民陶艺、油画、剪纸等艺术作品1000余件。
6.jpg
西湖区外桐坞村艺术文化——茶园画展

杭州市“艺术乡建”的多样化举措,为乡村蝶变插上了文艺的翅膀,不仅在地域上延伸了艺术的触角,更在精神上播撒了希望的种子。杭州市文联将进一步加强基层文联建设,大力整合市域文艺资源,持续探索和完善运行机制,打造更具杭州辨识度的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乡村样板。

7.jpg

《中国艺术报》2024年6月19日
信息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