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资讯

心里装着童话的人 ——对话杭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儿童插画家程思新
  •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1日    字号【

程思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读物插画工作,至今已近四十年。他的作品散见于全国十数家儿童期刊,其中最长的卡通连载作品《光头探长》系列已经连续刊发三十余年。此外,他还创作出版了数十本儿童绘本。

他是一个心里装着童话的人。他懂孩子,他知道如何捕捉孩子的视觉需求,并以丰富明亮的画面加以呈现。他的作品在浓厚唯美的氛围中又充满细腻精彩的细节表达,他用“插画”带孩子们进入一个个充满想象的“奇幻森林”,即使识字不多的孩子也能体会阅读的快乐。

1.jpeg

程思新


四十年,他只为孩子画画。他擅长多种技法和材料糅合的手绘儿童读物插画以及文图合一的卡通连载插画,因其执着与出色表现,曾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届“金画家奖”。

但他却常说,画些小猫小狗的,不足为外人道也。


2.jpeg

部分手绘画材

3.jpeg

部分出版作品

受访人|程思新 杭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儿童插画家

主持人|何晓原 杭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据我了解,目前我国专门从事儿童读物插画的画者并不多,因为观念的偏颇,很多人会觉得儿童插画这个行业简单、浅显、不“高级”。作为画家,您为什么会选择做一个“画些小猫小狗”的儿童插画师?可以一并谈一谈您的专业求学经历,以及当年入行的契机。

插画,顾名思义就是插在书刊里面的图画,儿童读物插画,就是为儿童读物绘制的图画。和国油版雕相比,儿童读物插画在美术界属于标准的“小猫小狗”,无论业界影响力、社会重视程度乃至个人收入都不高,所以从业者一直人数寥寥,现在有一些高校开设了插画专业,也远水解不了近渴。有一次某家少儿出版社搞社庆,插画家相聚,大家戏称搞上五六桌就能把全国顶级儿童插画家一网打尽。但就像任何行业都还是会有从业者一样,儿童插画总还是会有人干的,我“既不幸也很幸福”地成为这其中一个。

我的专业是工艺美术,二十多年的工作是美术编辑,长辈中也有儿童读物插画大家,加上少儿时期就对绘画有浓厚兴趣,所以从事插画好像就成了“天选”。

4.jpeg

手绘插画


儿童识字不多,所以儿童读物的插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一种“向儿童讲述故事”的高级语言。早在2006年,您就获得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金画家奖”,当时是哪部作品让您获此殊荣?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是在1994年设立这个奖项的,全称应该是“金作家和金画家”奖,其出发点是为表彰对我国少儿出版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作家、画家而设立的,更多考量的是作家、画家的综合能力,并不仅是针对某一部作品的奖项。2006年,正好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50华诞,记得同年获“金作家奖”的有马爱农、吴青、高洪波等等,业界名望都很高,于是我多少有点惶恐地去领了这个奖。

5.jpeg

程思新手绘插画作品选


文字与插图均由您创作的“光头探长”系列在《幼儿智力世界》连载了三十余年,已成为杂志的经典和卖点。我在豆瓣上发现,这位Q版“福尔摩斯”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呢!这个作品如此受孩子欢迎的奥妙在哪里?

按现在的说法,我可能算是很早就开始做科普的up主了。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是我创作这个系列的基础。科学探索的过程往往就和破案一样吸引人,所以我把破案推理、科普、幽默糅合在一起,创立了既聪明又糗事不断的光头探长形象。

我把光头探长设计成一个“问号”的造型,就是为了体现孩子天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这个系列中,日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事忽然变得有故事有情节有知识了,自然会令孩子们眼前一亮,哇,原来是这样的啊!这就好比芝麻开门,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孩子的探索精神令人感叹,他们的心里都有“十万个为什么”,足以逼疯无数家长。光头探长用故事来解析“十万个为什么”,教孩子们如何分析问题,如何做简单的推理,让孩子们学着自己去探索世界,很有意思。

另外,过于一本正经的探长肯定不那么招人喜爱,即使聪明如福尔摩斯,柯南·道尔也会给他搭档一个敦厚的华生医生。生活中谁都难免会傻上一次、二上一回,所以光头探长的人设也是聪明为主、偶尔犯傻,让孩子们觉得这家伙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物,即便他看上去只是一个“问号”而已。



我明白了,孩子们是从“光头探长”的破案故事中看到了大自然的奇趣知识,也看到了生活中的快乐和幽默。我发现,您绘制出版的图画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取材于中外经典文学故事的再创作;第二类是与国内家喻户晓的儿童文学作家合作的作品,这一类也可以称为中国原创儿童绘本;第三类是富有教育、学习意义的功能类作品。可以按这个分类来概述、分享一下您的作品吗?

没错,需要用到插画的文本大致有几种:历史经典文学故事,现当代原创文学作品,“寓教于乐”的学习类书籍,还有一点你没提到的,就是期刊(恰恰我还非常喜欢期刊插画工作)。上述几大类的插画,我都有涉及,比如经典的《格林童话世界》《一千零一夜》《敦煌童话——聪明的毗舍离》等,比如现当代作家曹文轩、高洪波等的《飞翔的鸟巢》《喜鹊信使》《我想》系列等,比如《红袋鼠自我保护故事(系列)》以及一些幼儿教材类作品。

此外,我还为读者群体是幼儿、低年级孩童的大量期刊画了数不清的插画,比如《娃娃画报》、《看图说话》《幼儿智力世界》《幼儿画报》《婴儿画报》《幼儿画刊》等几十家期刊。

相对来说,我的绘画可能更强于造境、烘托氛围,所以非常喜欢描绘故事的环境和光影,比如在山坡上阅读的小猫小狗被午后阳光晒得暖暖的,墨绿的夜空中小狐狸飞起向金月亮射出一箭……厚重的画面感加上各种材料的综合使用,制造出强烈的现场感和代入感,这可能算是我的插画风格吧。



我们对国画、油画的创作过程可能了解得多一点,而对儿童读物插画的创作过程知之甚少,请您从这个角度谈谈您的插画创作。另外,现在AI技术高速发展,也想请您谈谈插画遇到AI时会发生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俗话说,吃了一个很好的鸡蛋,不一定非要见下蛋的鸡,但我还是把“老母鸡下蛋”的过程介绍一下。

绘本创作的过程和拍电影其实非常类似,画家就相当于导演。画家读透绘本的文本,就和导演琢磨透了剧本一样,确定好画面节奏就好比导演搞定了分镜头,设计好人物造型就好比导演选好了演员,设定好场景就好比选好了景,搞定了道具、服饰就好比敲定了剧务……

我之前一直是手绘创作,在水彩纸上用水彩、丙烯、色粉、彩铅等进行绘画,然后扫描、修整,完成绘画工作。近几年,数字绘画飞速发展,我现在也在用数位屏、iPad加绘画软件进行创作。相较于传统手绘,数字绘画在实现画面效果方面具有很大的便捷优势,但这不意味着画家可以就此放弃绘画基本能力的培养。

现在非常红火的AI也已经进入了插画领域,相信大家已经看过AI生成的很多插画。AI的插画和人的插画,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人是在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情况下进行绘画的,那AI有这些吗?AI的绘画技术可以不断提高,但涉及思想情感创新方面,能具有或达到什么水准,现在很难判断,或者说我们很害怕判断这件事。至于AI技术是否会对插画行业造成什么影响,甚至威胁,答案是肯定的,这是对广大插画工作者的重大考验,用艺术超越技术,可能是唯一的选择。



近些年来,绘本在我国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中国原创绘本也从零起步,一直在漫漫的探索中。您觉得目前中国原创绘本的发展现状如何?对在绘本插画作者的培养方面,您有什么样的思考与建议?

绘本,作为儿童的学前读物,对儿童的认知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情感发育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优秀载体,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适合儿童阅读的一种书籍形式。目前我国图书市场的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其中少儿类图书占比近30%;绘本类图书在少儿图书中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是童书中增长最快的门类。

但由于之前国内原创绘本领域基本可以说是空白,主要以欧美日韩绘本引进为主,近十几年原创绘本有了大规模发展,但很多绘本从文本到绘画,模仿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如何审视中国文化的价值,出版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绘本,进一步将中国绘本推向世界,还有很多探索的空间。另外,中国原创绘本在题材的丰富性、插画的艺术性、绘本产品的衍生性等方面也存在短板。

说到培养插画作者,就和我现在供职的文学创作研究院培养文艺人才一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插画作者,依托学校教学打下基础,通过个人创作完成作品,然后同行间相互交流,有出版单位的扶植,这样基本上算是形成一个闭环。但目前在这个闭环下能真正产生多少合格的插画者,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开设插画专业的高校并不多,学生毕业后能投身儿童读物插画创作的,少之又少。出版社作为儿童插画最重度的使用者,相当于插画者的一个组织,应该承担重要的培养、扶植职责,但由于生存压力,当下的出版社普遍对培养插画作者缺乏精力和投入,使插画者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而以前由出版社举办的集中选题绘画、笔会、研讨会之类,现在基本是荡然无存了,真的非常遗憾。作为插画者的另一个组织,美术家协会,也是将插画归入漫画类别,使得插画行业再次被弱化。所以如何培养儿童读物插画家、打造插画家的孵化器,任重道远。



我关注到您新近在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怪兽系列”(孙昱/著,程思新/绘),里面有千奇百怪的小怪兽,令孩子既欢乐又感动,而且阅读起来很有代入感。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拥有 “怪兽情结”,可能是源于对探索自然的兴趣,对冒险的渴望,也因怪兽超越现实的形象更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孩子们甚至还会凭空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的怪兽。当下那些漫威电影、怪兽电影,也是成年人对儿时记忆的一种重温。所以当出版社邀请我创作这部“怪兽系列”时,我一口应承下来。

应承之后其实并不容易,首先是造型的“怪”,过于怪异或与日常所见非常接近都不行,前者吓人后者平淡,应该是要做到既怪又可爱。压缩比例,适度变形,控制色彩……所幸通过这些手段,最后的造型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次就是行为的“怪”,怪兽们一个个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性格,所以如何通过塑形、肢体语言、表情来传达这种“怪”也是费思量的事。解决了这些问题,最后就是环境的“怪”,怪兽们显然和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上的,环境的“怪”,建筑的“怪”,道具的“怪”,描绘这些“怪”倒也是一件怪有意思的事。

 我曾经和编辑开过玩笑,画了这么多怪兽,都可以做成公仔周边了,这会是一个利润增长点。但是狡黠的编辑说这众多怪兽形象都归出版社,已经没我啥事了(大笑)。